<>话说玄宗被纯阳子送回长安后,一直都郁郁寡欢,除了日常在兴庆宫西南方的勤政务本楼处理纷乱的朝政外,后宫佳丽都撇下了,哪都懒得去。偏还谁都不知道他在想什么。
玄宗的后宫,据说是唐朝这个朝代人数最多的,有皇封的在加上宫娥婢女,恐有数千人。偏偏玄宗是个感情专一的君王,九五之尊的身后,传说中的佳丽三千不过是应有的陪衬。另佳丽三千也只是个形容,具体多少别说玄宗,就是眼下掌管后宫的娘娘武惠妃恐怕都说不清。
武氏原来是武则天的远房亲戚,打小入宫,一开始只是一小宫女。玄宗登上皇位,继承大统后,原本青涩的小丫头已长得亭亭玉立。王皇后废为庶人后,武氏性情乖巧,善于逢迎,机缘巧合下很快搏得了唐玄宗的欢心。逐渐变成专宠专房,日夜陪侍在左右。十几年来为玄宗诞下子夏悼王李一,怀哀王李敏,寿王李瑁,盛王李琦,还有三个公主。虽没被封为皇后,但在后宫确行使皇后权利,仪轨也都是皇后待遇。
玄宗对武氏一族,打心的深处还是有所顾忌。按说这么个能为李氏皇族添丁加口的宠妃,对立她为皇后的事不是没动过念头。可皇帝身边的大臣有几个也是七窍玲珑心,刚一发现玄宗动念,立马上书谏止。为首的御史潘好礼上疏就写的很明白:武惠妃的远房叔公武三思与远房叔父武延秀都是干纪乱常之人,世人所共恶之。话的意思在明白不过了,干纪乱常之人可能会遗传的。所以武妃尽管宠爱不衰,到头来不过封了一个惠妃,她当不成皇后,四个儿子顺理成章的一个也没捞着立太子。
东宫储位不能空着,就立了赵丽妃的儿子李瑛为储君。皇后之位仍是悬而未决。
就说这深宫内院,这么多妃嫔,哪个不是为了自己的荣华,子嗣的绵延长久,日里夜里的算计,防被别人算计。惠妃专宠,但立为皇后的大事始终不定,太子还立到别人头上,自然也搞起了宫斗。
这不,张九龄罢官,李林甫取代其位,机会来了。
这李林甫史书有载,善音律,无才学,会机变,巧钻营,是一个口有蜜而腹有剑的阴险之徒。渐渐的这官已当到御史中丞,历官刑部、吏部侍郎,已跻身李唐高层之列。常人都已祖上坟头冒青烟,循规蹈矩当自己的大官了,偏偏他不知道还要追求个什么。
刚才说了他巧钻营,这官当到这份上自然还要高望着宰相一职了。惠妃专宠,这家伙一头扎进了惠妃的怀抱,极尽逢迎谄媚之能事,他知道惠妃当下之急是什么。
看到惠妃之子寿王李瑁,极得玄宗钟爱,李林甫托宦官悄悄带话惠妃,“愿护寿王为万岁计”。即是说,他将拥护寿王登上皇帝宝座。惠妃当然需要有重臣在前朝为自己说话,当下感激涕零,投桃报李的在玄宗面前也经常称颂李林甫之“德政”。当时姚崇和宋璟垂垂老矣,不是有大事,基本赋闲在家,颐养天年不再上朝。本来这丞相应该是萧嵩和韩休二人担纲的。一年后,惠妃乘萧嵩韩休反目内斗之机,力助李林甫当上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礼部尚书,终于爬上了朝臣的最高职位。
虽然玄宗很宠信李林甫,但并不糊涂,一是武惠妃使力,再就是矬子里拔将军罢了。玄宗的丞相,起初有姚崇和宋璟左右担纲。姚崇忠诚耿直擅长随机应变,宋璟则擅长遵守成法坚持正道,两个人的志向操守不同,却能同心协力辅佐玄宗,使得这个时期赋役宽平,刑罚清省,百姓富庶。在唐一代的贤相中,前有贞观朝的房玄龄和杜如晦,后有开元朝的姚崇和宋璟,后来的人,则无法与此四人相提并论。
姚崇与宋璟进见时,玄宗常常不自觉的站起来迎接,他们离开时,也要在殿前亲自相送。等到李林甫作丞相时,虽然受到的宠信超过了姚崇和宋璟,但相比姚崇与宋璟进见时的迎来送往,李林甫得到的礼遇就太微不足道了。
李林甫当上丞相,第一件大事当然是回报惠妃。他就和惠妃次女咸宜公主的驸马杨洄多次商议,得找一个让玄宗无论如何都不能容忍的由头,将太子搬倒,一旦寿王入主东宫,惠妃的皇后之位也就水到渠成了。
一日,大内皇宫不知怎么丢失了两只刚为玄宗烧制送入宫的秘色瓷碗。这是越州窑专为皇家烧制的,珍贵异常,刚送入皇宫不到月余。古人有诗赞秘色瓷: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
这种瓷,色类玉,类冰,就是当时的越窑在烧制当中,一炉千百件青瓷瓷器,也不敢说能烧出秘色瓷。只有那炉中位置绝佳,炉温特别之处,才能偶然呈现几只这种颜色的瓷器。烧成的都入了皇宫,民间绝无。唐以后更是成了传说,前面那首诗也是晚唐诗人陆龟年偶然见到,惊叹之余的叹息。后来中华瓷器享誉中外,都没有窑口再能烧出过秘色瓷,只是传闻中有过,可见其珍贵。直到一千多年后的公元1987年,扶风法门寺轰然倒塌,秘色瓷才重现天下,这是后话。
玄宗听报,龙颜大怒。秘色瓷碗摆放的殿中值守太监全被高力士关到内侍府,逐个的盘问,甚至用了酷刑,目前还没有任何线索。
说来那珍贵的秘色瓷丢失的也是蹊跷,进贡到宫中后,一直摆放在玄宗的勤政务本楼内的书房,当日玄宗上朝回来还到跟前细细把玩。用罢午膳,回后宫歇息,当时殿内的三个小太监负责在楼内收拾,一直都未离开。下午因有大臣进宫向玄宗汇报江南官员任免事宜,来到楼中书房的玄宗发现秘色瓷已然不见。三个小太监都一口咬定从未离开楼内,也未见外人进入,两个秘色瓷碗就这么不明不白的消失不见,实在让人琢磨不透。
惠妃听报,她觉得机会来了,立马秘密将李林甫和杨洄召入后宫,计议良久后开始发难。
惠妃派贴身小童武秀去召太子李瑛,和负责宫中侍卫的鄂王李瑶,光王李钜三王入宫。说是宫中有贼,请他们擒贼护驾。三王不知是计,而且宫中侍卫确也报过他们,宫中今日失窃了玄宗喜爱的秘色瓷碗,本来也正想着查探一番,可是兴庆宫自玄宗登基时就立下规矩,就是贵为亲王也绝不能带刀兵入内。此时听来人报发现贼人尚在宫中,惠妃让他们拿贼护驾。来不及多想立时点了宫廷侍卫八百顶盔掼甲奔兴庆宫而来。
这边兵马一动,惠妃早得了线报。扯乱头饰急忙奔到玄宗办公的勤政务本楼,向玄宗报称:“太子跟另外两个王爷要谋反!他们穿甲胄进宫了!”
李林甫来了一会儿了,正在和玄宗议事。玄宗听惠妃报惊诧莫名,始是不信,这好端端的谋哪门子反,派高力士速去查看。不多时高力士连滚带爬的回禀:“确有此事。”
想这玄宗自己是亲王时,就是联合太平公主剪除异党,政变成功才当上皇帝。继位后,又因太平公主一党势力渐渐强大,玄宗害怕大唐再出来一个女皇武则天,所以使巧计将太平公主一党全部绞杀。至此大唐的李氏皇族才真正的夺回了皇位,踏踏实实的继承了大统。此次宫廷争斗的惨烈,比当年玄武门兵变不次,不但武氏一族彻底清除出历史舞台,就连玄宗李氏皇族一脉,除了跟在自己身边拼命的自家几位兄弟外,其他支脉也多有亲族被斩杀,在皇位争夺上,亲情永远排不上他们的考量之中。
玄宗扭头问站立一旁的李林甫:“爱卿以为当如何?”李林甫明白是怎么回事,并不劝阻,沉吟片刻道:“此乃家事,陛下酌情定夺。只是三王带甲兵无缘无故闯内宫,这可不是什么好兆头。”听到此,玄宗立时动了杀心。
玄宗贴身的大内侍卫将军陈玄礼,得令后立即召集弓箭手埋伏在勤政务本楼上,弯弓搭箭静候三王的甲兵进宫。
可怜这太子和二王,贼没抓到,自己这一干人一入内宫,身份登时反倒成了乱臣贼子谋逆篡位之徒。率着兵马刚到楼下,不由分辨的就成了楼上乱箭齐射的目标。
勤政务本楼和花萼相辉楼是连在一起的,楼前有个大广场,平时是玄宗观看大型歌舞的场所,可谓无遮无挡。楼上的弓箭手只听统军将军陈玄礼的号令,管你下面是什么太子王子的,乱箭齐发中这八百入宫将士顷刻间全被射死于勤政务本楼前,无一幸免。
那太子也是骁勇之人,当时身中数十箭才明白中了惠妃的计,杵着宝剑径自向大楼走了十几步,狂吼:“惠妃害我,我变鬼也要取你性命。”吼罢怒目圆睁,身躯不倒,立亡。
这一幕被楼上回廊的玄宗看在眼里,侧眼望了望身边浑身颤抖的惠妃。可人死不能复生,此时也没法细问立亡的太子为何有此一吼。
八百人,横尸广场,场面那叫一个血腥刺激,插在尸身上的箭如小树林一般,白色箭羽在风中呼啸,如泣如诉。
接下来的事,并未按惠妃等人策划的进行。
太子李瑛死了,死前的拼力一吼,让本就是政变起家的玄宗心中顿生疑窦。虽然随后的大诏令公布了三王反叛被诛杀,可从玄宗并未再追查三王的故旧亲随和亲眷中有无余党看,他是觉得这事做得有些莽撞。
事后玄宗派了多名心腹暗中细细查访,无耐惠妃等人做事干净利落,不留死角。也因她们用来引发事态的发端细小,本就无太长时间和太多人参与,所以查来查去也没查出所以然,不了了之。可太子的帽子寿王还是没有戴上。
惠妃心理憋屈啊,自己借着丢失秘色瓷这么个小事隔山打牛的干掉当朝太子,谋划可谓周详,在时机的把控上和玄宗心理的分析上算度也是精准,可废了这么大劲儿,手里沾了太子等这么多人的血,还是什么都没得到。
太子李瑛是死了,可打那日后武惠妃的寝宫也开始不消停了,怎么呢?这么多横死的冤魂能放过她嘛。
当日入夜,这些枉死的八百冤魂在太子李瑛的带领下齐聚勤政务本楼前的广场,地府的黑白无常带着鬼卒也到了。无常们有经验,要想顺利带他们这些多阴兵回地府可并不容易,与领头的太子李瑛商议妥当才是最佳方案。
一心报复惠妃的太子李瑛这时可不含糊,凄风苦雨中对无常道:“无常大人,我等今日无辜惨死,实是心中愤恨。我身为太子,知道宫中斗争之惨烈,对此倒也心有准备,只可怜手下将士跟着无辜受累,我如不报此仇,今日就是跟着你们走了,恐这么多将士也不答应,你们有什么要求,本王都答应,只一点,给我一些时日就好。”
无常知道,面对这么多惨死冤魂,硬来肯定不行,于是问道:“给你们留下些日子不是不行,可我也要回去复命,你们都不跟着走我又如何回府交差?”
太子李瑛道:“我有一办法,万望无常大人能够采纳。”
无常道:“请讲。”
太子李瑛道:“你们从今日起,每日从我身边的阴兵中带走十来个回府交差,我只要不足百日就可,时日一满我便随神君回府,毫无怨言听凭发落。”
无常们知道太子李瑛要干什么,他们担心的是太子李瑛的冤魂为祸人间,难以掌控。故不敢轻易答应。
太子李瑛道:“我只针对武惠妃,绝不牵扯他人,否则到了地府愿受神君任何责罚。”
无常们只得答应。太子李瑛家财雄厚,当然也立马奉上真金白银,得了好处的无常和众鬼卒开始日日来此带阴兵,前前后后足足给了太子李瑛三个月时间。
第二日,惠妃就在幽怨之中,卧床不起。病中,太子身中数十箭拼力一吼的那句话,时时在耳边炸响,三王惨死的一幕白天都在眼前一遍遍重新来过,挥之不去。惊恐的惠妃请了道士高僧做法,哪抵得住怨念强大的太子李瑛,毫无用处。惠妃为了赶走太子李瑛的冤魂,甚至秘密弑杀了当日报信的贴身小童武秀,想以此谢罪,无奈太子李瑛就是冲着她来的,这些伎俩焉能为之所动。
惠妃在惊惧怨恨当中,没出三月也一命归西。惠妃殡天,宫中才慢慢恢复平静。
第二年,忠王李亨立为太子。
本书由潇湘书院首发,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