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在巨石坠落后,上级主管部门曾有人提出,对一号洞洞体进行加固,然后继续使用。也有人提出将洞内的主要生产车间搬出洞,就地建设新厂房。
洪江厂领导此时顺应厂里职工的意见,坚决反对在响水坝的厂址上继续扩建,全厂上下一心,强烈要求迁厂。因为领导也不想再待在这了。
一号洞里这块从“洞”而降的大石头,似乎是老天爷在暗中帮忙,促使洪江厂搬厂进程的加速。
因为洪江厂生产的部件,是飞机上的一个重要部件,洪江厂停工,意味着整个贵航基地以及整个三机部的生产,都将受到严重的影响。
为了保障洞内职工的人身安全,确保歼-7、歼-8机种的配套任务,遵循党中央提出的在经济工作中贯彻“调整、gaige、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上级机关通观全局,综合考虑,调整布局,缩短战线,最终三机部决定,放弃洞内生产,洪江厂整体迁出响水坝。
三机部为了确保歼-7、歼-8机种的配套的生产任务不受影响,于是,接到洪江厂要求迁厂的报告,仅一个多月后,同意洪江厂迁厂的批文便批了下来。这种速度,别说是当时,即使放到现在,也绝对属于神速。
拿到上级主管部门同意洪江厂立马搬迁出黔北的大山深处的批文,洪江厂的领导们生怕夜长梦多,节外生枝,立刻分头出发,去寻找建新厂的地儿。
领导们承载着全厂职工的厚望,决意认真地寻找到一处适宜安居乐业的风水宝地,那里应该物产富足,交通便捷。尤其是交通便捷这一点最为重要,盖因洪江厂人受够了交通不便带来的痛苦。
呜呼哀哉!洪江厂人热切而美好的希望,马上就被扑灭了。
话说,没等洪江厂领导寻思着哪块地方是适宜安居乐业的风水宝地,可以用来当洪江厂的新厂址。基地一纸令下,为了不耽搁歼-7、歼-8的生产进度,洪江厂只能在基地内部效益不太好的三个厂里,三选一。也就是说,洪江厂只能从三个厂里选择一个厂,将之兼并,为的是利用那个厂已有的厂房,洪江厂搬迁过去后,马上就能够生产,从而将洪江厂的停产时间降至最低。
洪江厂人的美好梦想立时化为泡沫,洪江人心中的期盼,直从天堂坠入地狱。厂里经过小众讨论,也就是厂里中层以上干部开会讨论后,选定地处省城郊区的一个厂作为新厂址。之所以选择这处地址,是因为该厂虽地处省城郊区,但却是地地道道的省城户口,其交通虽没有另两个厂的交通便捷,另外的两个厂均紧邻国道边上,但是户口却属于小县城的户口,省城户口可比小县城的户口高档多了。当时人们对户口的问题,那是相当地重视。新厂址就这样,以在矮子里面拔将军的方式确定下来。
新厂址的选定,离拿到上级主管部门同意洪江厂搬迁的批文,仅一个多月的时间。
新厂址一确定,厂里立刻启动迁厂。
一号洞内,在冷清了三个多月后,又喧嚣了起来。
不过,这时的喧嚣,不是机器马达的轰鸣声,而是人声鼎沸的喧嚣声。
一号洞内,因机床密集地排布着,吊车无法进洞作业,只有靠人力将机器拉出洞。
洪江厂的工人,本就是一只能吃苦耐劳打硬仗的队伍,当初,机床进洞时,就是工人们肩扛手推地将机器安放进洞的。如今,将机床运出洞外,他们是如法炮制。当初大家是豪情万丈,如今,工人们除了激情飞扬之外,还添了更多的喜悦之情。
此刻,一号洞里的工人们,男女老少齐上阵,“一,二,三”的号子声此起彼伏。
小庐和小婧所在车间均在一号洞内的一楼,一楼的机床从一号洞内拆卸后,拉出洞外,再运到新厂房安装调试完毕,仅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
一个月后,小庐和小婧已在新厂里上班干活了。
新厂址,因是原有的三线工厂厂址,依然符合“三、散、洞”的原则,这为洪江厂的第二次搬厂埋下了伏笔,这是后话。
洪江机械厂是第一个搬出大山深处的三线工厂。
洪江厂搬出大山深处后,国家对“三线”建设,重新进行了全面的规划布局。为此,国家先后分三批共投资20亿元资金,将那些钻山太深,生产生活确实困难的厂子,陆陆续续地相继搬出了深山老林,迁到了靠近大城市的边沿地带或中小城市。这种迁移一直持续到20世纪末。
后来随着城市的扩建,都市边沿地段又成了市区中心,这也是后话了。
洪江厂兼并的是一家生产航空仪表的工厂。当时因为基地下属厂家太分散,配套生产难度相当大,故生产出的飞机数量很少,该厂所生产的仪器仪表的数量自然是也少的可怜,该厂一年也生产不了一百台套。
一年一百台套的仪器仪表生产,使得该厂的工人,整年几乎都无事可干。而这种局面,又造成了该厂工人技术生疏,工人技术的生疏,又导致了其生产的产品经常不达标,由此恶性循环,该厂的产品连基地内的各厂,都不原接受,更遑论配套三机部其他厂家的产品。这样的厂自然没有什么存在的价值。
正好此时洪江厂要求迁厂的部文下达,于是经基地申请,三机部决定将这家厂下马,由洪江厂将之兼并。
这家厂当初由太原,武汉及合肥援建,下马后,该厂的工人们则高兴地回到了他们原先的所在地,余下一些老转兵及后面从地方上招收的工人则由洪江机械厂就地接受。
洪江厂迁来后,看到这家厂的工人们兴高采烈地打包,回到他们各自原先所在的老厂,所在的城市,个个心里那个羡慕嫉妒恨啊。想当年,这样的情景,洪江厂也几几乎要发生,洪江厂工人也几几乎能体验到这样的幸福。都是那场该死的中越之战,断送了洪江厂工人的美梦。咬牙切齿啊!
洪江机械厂乌鸦洞里掉下来的第一块大石头因为重达二十几吨,实在无法随着厂里迁出来,厂里只得让它留在了一号洞里,让它在那里保存下去,留着永久的纪念。
大石块的坠落,改变了洪江厂的命运。因为就是这块功勋的石头,让洪江机械厂全厂的职工家属们逃离了原始的深山老林,重新进入现代化的大都市,为洪江机械厂迎来了工厂日后勃勃的生机。
厂里的职工家属们,在那贫瘠偏远却风景秀丽的大山深处封闭般地共处了十几年。在这个民风淳朴的深山里,他们将城市的喧闹浮躁之气,渐渐地沉淀下去,而寂静的山里人的纯朴的民风,却在十几年的时间里,潜移默化地感染进了他们的身心里。
在那个几乎与世隔绝的地方,因着国防厂保密制度的约束,在洪江厂的家属区里,除了极少数人与当地的农民有着有关吃的方面的一些来往外,绝大多数人都是生活在封闭的厂区和半封闭的家属区里。
十几年的共处,洪江厂人几为家人般地共同生活,他们早已消除了彼此之间的地域差距和隔阂,鱼水深情般地融合为了一个大家庭。以至于洪江厂里一些退休后回了老家的老工人,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后,反而很不习惯了。
回到家乡的洪江厂的退休工人,对自己家乡那种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隔阂的氛围,已适应不了也无法容忍了。很多回了老家的退休职工,在自己原本的家乡,却是自觉孤独难忍,于是乎,又纷纷返回洪江厂里生活。这和现在很多在一线城市打工后返回到二、三线中小城市,又无法忍受中小城市的风气,纷纷重新返回大城市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洪江厂的职工,绝大多数都是在厂里终其一身,实践了他们当初支援三线建设时立下的“献了青春献终身”的豪言壮语。
三线建设遵循的是“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理念。
“wenhua大革命”十年,内忧不止,外患无穷,中国却能从内外交困的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中走出来,是同我国建设的各种防空掩体能大大锐减敌人核攻击的威力,中国已做好充分的反侵略战争的各种物质和思想准备,使来犯之敌有所顾忌有关的。我国以“三线”建设为代表的各项国防建设和措施,对核大战的bao发起到了“遏制”作用。这也说明,“三线”建设对于维护国家的安全与稳定,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三线神秘之旅66_第六十六章更新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