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阁 > 武侠修真 > 乱明风云 > 八十八、东林党传奇人物之杨涟

八十八、东林党传奇人物之杨涟(1 / 1)

东林党第一猛将——杨涟

牛人二:杨涟,一个看似文弱的名字,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勇士。w w√w√.く8★1 z w .一个让魏忠贤在权力顶峰时,一提名字就心惊胆颤的人,你说这人猛不猛?

杨涟,一个东林党人最典型的代表。

杨涟,一个使东林党走上权力顶峰的人。

杨涟,一个纯粹为了国运而舍生忘死的勇士。

杨涟是以一种非常奇特的方式走上历史舞台。

万历四十八年,皇帝病重,半个月不吃饭。此时的杨涟任常熟知县,廉政考核全国第一,体现了东林党人廉政本色。

一个区区的七品知县知道皇帝病重后,连招呼也没跟上级打,直接来到京城,找到辅方从哲说:“皇上病重,你做为辅应该去问安。”

此时的权力之争正进行的如火如荼,胆小的方从哲面对这个七品小人物丝毫不敢怠慢,恭敬地说:“皇上一向忌讳这个问题,我只能问宫里的内侍,但没消息。”

国务院总理如此对一个县长说话,可谓给足了面子。但杨涟大怒,教育道:“你应该多去几次,自然会有成效!”

临走,还给辅大人下了道命令:“这个时候,你应该在内阁值班,不要到处走动!”

毫无惧色,直言不讳,全不按官道常理出牌!不知道谁是大小王了!

是什么让杨涟全不顾同僚们惊诧、愤怒、讥讽、幸灾乐祸等眼光,做出如此怪异举动?他没长脑子吗?他不要命了吗?

其实不然,换个角度思考,我们完全可以理解杨涟的行为。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名言杨涟肯定没听过,因为它是晚于杨涟的思想家顾炎武说的,放在这里显然是不恰当,但我实在找不到更能准确表达杨涟此时心理的词语。关心国事,岂不是每个东林党人的政治素养吗?哪里会想到自己位卑言轻?

杨涟此时考虑的问题是:皇帝病重,谁能继位将决定大明的命运,东林党人一定要让太子顺利当上皇帝。为了这个目的,他根本没考虑自己的政治前途,甚至将生死都置之度外。

心底无私天地宽。有如此伟大的抱负,官场的一切规则自然约束不了他,敢于斥责辅也就可以理解了。

这仅仅是个开始,更加不可思议的事情还在后面。

万历四十八年七月二十一日,万历同志行将走到生命的尽头,他这一辈子都在为立三皇子朱常洵做皇帝而与大臣们做不懈的斗争。在这关键时刻,他竟没召见太子朱常洛,而三皇子的亲娘郑贵妃却在皇帝身边寸步不离。太子是个老实的孩子,明知郑贵妃在里面大搞手脚,只会在宫外急的团团转,却毫无办法。照此情形,万一万历同志下个遗诏,或者郑贵妃捏造一个遗诏,都不无可能。那时太子再想当皇帝,可就是白日做梦了。

关键时刻,辅方从哲等官员却毫无办法,只会傻等悲剧生,又是杨涟挺身而出,派太监王安(魏忠贤的上级,宫内实力派人物)带太子进宫,直到万历死也没离开过。这是非常必要的,历史关头,要抓住关键时刻。

第二天,万历驾崩,太子顺利继位,这就是短命的明光宗。

至此,东林党人一直力挺的朱常洛当上皇帝,好像在这场权利角逐中大获全胜,其实不然,残酷的斗争才刚刚开始。

明光宗很够意思,继位后就提拔了周嘉谟、刘一暻等一大批东林党人,但这些人刚刚提升,地位没有巩固,再加上明光宗的懦弱,他们根本不是郑贵妃的对手。若不是杨涟的机智果断,这场斗争还不知结局如何。

此时的郑贵妃立自己儿子当皇帝的美梦已经破碎,但她却争得万历一个口谕:立她当皇太后。

皇太后什么概念?知道后来的慈禧皇太后吧!说废皇帝就废,如果郑太妃当上皇太后,会不会也垂帘听政?这不能妄加推测,历史是真实的,不能假设。

郑贵妃在皇宫经营几十年,实力非同小可,她最有力的帮手就是李选侍——光宗最喜爱的老婆。

李选侍后来成为皇帝最大的威胁,是因为她掌控的皇长子,将是明光宗合法继承人。

此时的郑贵妃还是很有头脑的,她先是赖在乾清宫不走,想当上皇太后。

乾清宫什么地方?皇帝住的地方。她在这儿不走,监视光宗的一举一动,岂不十分危险?

事实上郑贵妃此时已经开始对光宗动手了。只是她出的招工很温柔,像是献媚于明光宗。

郑贵妃绞尽脑汁想出个阴招儿,送给光宗同志一份厚礼,一份要了光宗命的厚礼。

这份厚礼就是——八个妩媚妖娆的美女。

光宗同志几十年缩手缩脚,畏畏缩缩,如今当上皇帝,终于可以扬眉吐气,自以为可以为所欲为了。于是靠着特殊药物,和这八名美女昼夜战斗,全无视自己的身体,终于积劳成疾,病倒在床。

面对如此危机局面,周嘉谟等人毫无办法,或许有办法却顾忌太多而无所作为。

此时,再次显示杨涟的机智果断和心地无私。

他仔细分析了郑氏集团,这个庞然大物看似不可战胜,却有个弱点,这个弱点就是郑贵妃的侄儿——郑养性。

郑养性看似飞扬跋扈,却是个外强中干,性格软弱的人。于是杨涟率周嘉谟等人打上门来。周嘉谟当时是吏部尚书,相当于中组部部长。

我没写错,官职高未必就有领导力,的确是杨县令带着一帮中央级部长气势汹汹地逼宫来了。痛斥了郑养性的种种罪行,并进一步威吓,如果不知悔改,全家性命难保。

这郑养性果然是个软蛋,一开始还进行狡辩,很快就缴械投降,找到他姑妈哭诉:“为了全家人的性命,姑妈您就让步吧!”

郑大妈毕竟是女流之辈,竟选择了退让,这一退就永远退出了政治舞台。这个折腾明朝三十多年的郑大妈能全身而退,对她来说未尝不是件好事儿!

一个微不足道的七品知县凭着满腔热血搬倒了庞大的郑氏集团,这是了不起的成就,但杨涟并不满足,把矛头指向了病卧在床的皇上,上疏云:

您做为一国之君,身系国家安危却不自重,日夜忙些不正经的事儿,致使身体受损。

敢讽刺皇上?这小子真活腻了!

上奏一递到内阁,就在官员中盛传这样的议论:这下杨涟死定了。

果不其然,三天后,光宗下令召见辅方从哲、吏部尚书周嘉谟,还有小人物——杨涟。

需要一提的是,同时奉命进宫的还有一大批锦衣卫。

锦衣卫是什么人?专门收拾人的人。

方从哲不是东林党人,却钦佩杨涟的人品,劝道:你一会儿进去给皇帝磕俩个头,认个错,我们一说情,或许能免你死罪。

杨涟的回答却差点儿噎死他:死就死,我有什么错可认?

看样子为了国家利益,这位杨兄真是豁出去了。

东林党人周嘉谟连忙打圆场:方先生是好意。

杨涟仍强硬:知道是好意,好意能救国啊?死有什么可怕的,让我死可以,让我认错却是万万不能。

就这样,明知宫内有锦衣卫无数的乱棒和屠刀,杨涟却昂挺胸地大步进宫。

结果却是另一番情形。

奄奄一息的光宗和颜悦色地说:我快不行了,国家的事儿全依靠你们分忧了!

口里虽说的是你们,但眼睛却始终盯着杨涟一人。

这意味着光宗对这个小人物一点儿怨恨也没有,而且对他无比地信任。

忠言逆耳的道理,光宗还是懂的。

从这一刻起,更坚定了杨涟内心的一个决心——以死相报!

这正是中国士大夫共同的信仰:士为知己者死。

这一天,距光宗仙逝还有十天。

这十天,是变幻莫测的十天,是暗流汹涌的十天。

杨涟再一次在这场政治风暴中,充当了中流砥柱的角色。

又过了三天,光宗再次召见朝廷重臣,还特意叫上小人物杨涟。

信任杨涟是光宗的英明,但这次会议他却做了件不英明的事儿:封李选侍为皇贵妃。

郑贵妃隐退了,李选侍成为内宫最有势力的人。在此关头要名份,显然野心不比郑贵妃小。

鉴于光宗的苦口婆心,大臣们答应了。

又过了一天,光宗再次召集重臣,要马上封李选侍为皇贵妃。可见这位李大小姐已经急不可耐了。

皇帝身体这么差,连续为同一问题召开二次重要会议,这实在令人惊诧。

然而更让人惊诧的事儿还在后面。

会议正着重地开着,李选侍突然闯进来,二话不说,拉起皇长子朱由校就走,并很快传来严厉的斥骂声。

大臣们面面相觑,谁也没见过如此阵仗,要知道挨骂的人是马上要当皇帝的皇长子啊!

但光宗不吱声,哪个人敢言?

直到外面训斥声停了,朱由校才满腹委屈地走进来,不情愿地说:她要当皇后。

得寸进尺,又一个郑贵妃出现了。好再礼部孙尚书聪明,马上跪下大声道:皇上不是要封皇贵妃吗?臣这就去办!

光宗心领神会,马上道:快办!

李大小姐想当皇后的梦就此终结。但她并不死心,因为软弱的光宗马上就要完蛋,自己掌握着皇长子就意味着掌握着权力。

美梦是可以做的,但她全忘了一个人,一个不该忘也不能忘的人,他就是——杨涟。

此时的杨涟已看清了李选侍的庐山真面目,并认真思考对策。

四天后,万历四十八年九月初一,光宗仙逝,不知死前是否还回味那八个让他欲死欲仙的美女吗?

光宗的死对东林党绝对是个沉重的打击。因为从立太子到当上皇帝,东林党一直是光宗最坚定的支持者,而且是全力以赴地支持。所以于公于私,杨涟都十分悲痛。

杨涟面临的斗争将更加残酷,任务将更加艰巨。虽然他只是个七品小人物,但谁让他把拯救国家当作己任呢?

光宗仙逝的消息传出,先到达乾清宫的是六部部长,当然还有杨涟。

幸亏有杨涟。

皇帝死了,当然由皇长子继位,但此时的朱由校年纪小,需要人照顾,由谁照看呢?

那些凭苦读八股文而当上官的大人物,包括东林党的周嘉谟等人商议过后,竟决定把皇长子交给李选侍照顾。

“万万不可!”唯一一个反对的声音在此时响亮地喊出。

这个喊声太及时了,当然是清醒的杨涟出的。

此时的杨涟虽然仍是个小小的七品给事中,但他是光宗指定的顾命大臣,这些大臣们静静地听他慷慨陈词:朱由校很小,李选侍野心很大,一旦图谋不轨,后果不堪设想。

一席话唤醒那些平庸的大臣,李选侍几天前狰狞的面目浮现在众人面前。于是他们听从了杨涟的建议:必须找到皇长子,带出乾清宫,让他脱离李选侍的控制。

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即将开始。

十三位朝廷重臣在杨涟带领下,冲进乾清宫,却被李选侍安排的太监拦住,死活不让进。

进不了宫,连皇帝的尸体都见不到,急得方从哲一干老头子干瞪眼。

应该说李选侍的策略是对的,但她忽略了杨涟。

杨涟实在是个不能忽略的人。关键时刻,他大吼一声:皇帝加崩,我们是顾命大臣,你们算什么东西,竟敢拦住我们的去路?皇长子现在情形不明,你们紧闭宫门,难道想图谋不轨吗?

不男不女的太监什么时候见过如此猛人,一时被杨涟镇住,乖乖地打开宫门。

方从哲等人这才见到皇帝尸体,跪在地上,一顿猛哭。

杨涟心里清楚,现在不是哭的时候,当务之急是找到皇长子。于是大家开始找朱由校,这才现,这么大的皇宫,想找到皇长子并非易事,累的方从哲这帮老头子打了退堂鼓,竟想回家明天再找。

在这关键时刻,又是杨涟一声大吼:这又不是捉迷藏,怎可明天再找?如果李选侍明早下一道圣旨,皇长子连生死都难料!

大臣们这才猛醒过来,但依旧找不到皇长子。

这时又一个卑微的小人物起到关键作用,他就是前面提到的太监王安。一个聪明、富有正义感的太监。因为东林党人的刚正不阿,他一直是东林党人的支持者。是他,把朱由校从李选侍手里连哄带骗地带到众大臣面前。

众大臣忙喊“万岁”,朱由校的身份由此敲定。但在人家的地盘,这万岁的地位并不巩固,甚至还很危险,于是一场只有惊险影视剧里才能看到的场景出现了。

大臣们开始往宫外撤,具体情形是这样的:

熟悉地形的王安在前面开路,内阁大臣刘一璟拉着万岁的左手,英国公张维贤拉着万岁的右手,辅方从哲几个老头子在中间,勇士杨涟断后,匆匆忙忙地撤退,活像土匪绑架。

事实证明:马上撤退是多么的英明。

刚冲出乾清宫门口,背后就传来李选侍尖利的声音:哥儿(朱由校),回来!

回去?是不可能的,大臣们早有准备,他们已经在宫外备下轿子。但此时追赶的太监已经近了,大臣们等不及了,亲自充当了轿夫。这四位高级别轿夫分别是:吏部尚书周嘉谟,给事中杨涟,内阁大学士刘一璟,英国公张维贤。

他们的目标是文华殿,到达那里,完成大礼,朱由校就正式成为新一代皇帝了。

这四名高级别轿夫里最年轻的就是杨涟,但业已经四十八岁。

可怜他们都是些读书人,平时又不知锻炼身体,体力竟然不如不男不女的太监。

他们很快就被一群太监拦住,领头的太监叫李进忠,一登上历史舞台就露出他凶恶的面孔,恶狠狠地训斥道:“你们打算把皇长子带到哪里?”

一边说还一边拉扯朱由校,有动手打架的意思。

那些老头子骂驾是专业,打架却是弱项,一时懵了,不知所措。

关键时刻又是杨涟,再显勇士风采,怒骂李进忠:我们是朝廷重臣,拥立皇帝是我们职责,你算什么东西,竟敢挡住我们去路。

杨涟又给朱由校打气:你是皇帝,天下人都是你的臣子,你怕什么?

阴险的李进忠当场被杨涟镇住,见势不妙,竟然撤了。而且以后一见到杨涟,他就脚跟软,底气不足。

也许读者奇怪,李进忠算什么鸟人?让他畏惧有什么值得一提再提的?

李进忠不算什么东西,但魏忠贤却是个不得不提的鸟人。因为正是这个臭名昭著的魏老太监,彻底剿灭了东林党人。

然而要写魏忠贤,就不得不写李进忠,因为二者是一个人。

李进忠在李选侍争权失败后,马上改名,投靠了另一个有权势的女人,并因此飞黄腾达,这是后话。

魏忠贤和杨涟,二个天生下来的死对头,这是二人第一次交锋,以杨涟的完胜而结束。

这次交锋,给魏忠贤心里留下恐惧的阴影,也种下了仇恨的种子。

在杨涟的护卫下,朱由校终于来到文华殿,接受了群臣的朝拜,成为了新的皇帝,史称明熹宗。

终于拥立新皇帝了,杨涟长长地喘了口气,大意之间,做了个错误的决定:拒绝正确的建议,没有马上举行登基大礼,而是选了个良辰吉日——九月初六,并把朱由校放回乾清宫。

平心而论,杨涟不是神,他也有大意的时候。

皇帝都接受大臣们的朝拜了,差的不就是个仪式吗?还能出什么差吗?登基是件大事,不选个良辰吉日行吗?

一切都合情合理,但这实在是个致命的错误。好在杨涟还有战友,还有一样跟他勇猛的斗士,这人便是大名鼎鼎的左光斗。

左光斗,时任都察院巡城御史。杨涟刚出门口,就被等在门外的左光斗一把揪住,并被吐了一脸唾沫:到初六才登基,今天才初一。这六天里如果生什么变故,我们怎么对得起先皇。

醍醐灌顶一般,杨涟终于惊醒。

朱由校在内宫,如果被李选侍控制,号令群臣,后果不堪设想。

果不其然,朱由校一进宫,马上被扣住。

关键时刻,王安再次显示了他的智慧与狡诈。几番忽悠之下,李大小姐居然又把朱由校放了,失去最后扳回局面的机会。

杨涟没再给她任何翻身的机会。

至于王安怎么忽悠的,史书上没有记载,但我推测:王安的唇舌固然厉害,但主要还是李大小姐耳根子软,智商不够。

从这件事看,出身卑微的人,未必决定不了大事。

身世显要而内心软弱的人,未必能干成大事儿。

一个人内心坚定,行动果敢的人才是成大事的必备品质。

第二天一早,杨涟对李选侍起猛烈攻击。

周嘉谟和左光斗这两位东林党人联合上书,要求李选侍搬出乾清宫。

左光斗还连夜写了封现在看来十分恶毒的奏疏,大意是:

李小姐你不是皇后,又不是皇帝的母亲,谁也不想选你当皇后,你赖在乾清宫干吗?皇帝今年才十六岁,正值青春期,容易冲动被勾引,万一有什么意外,岂不是武氏之祸再现。

大家知道,武氏就是武则天,原是唐太宗的妃子,太宗死后,勾引太宗儿子高宗,终于当上皇后,后来篡位当了皇帝。

你李选侍要干什么?效仿武则天吗?

这么看这份奏疏,真是恶毒且流氓。因为李选侍无非就是争个皇后名分,至于勾引朱由校,她可真没想过,这真是欲加之罪。

可见,名人也有无赖的时候。

知识分子耍起流氓来,比流氓还流氓。

有时对付无赖,只能用更无赖的手段。

李大小姐被彻底激怒,做了件愚蠢无比、自取其辱的决定,下召召左光斗进宫谈话。

左光斗十分牛x,回道:我是御史,只有天子召我我才会去,你算个什么东西?

李大小姐失去了朱由校,就失去了王牌,像断了线的木偶,束手无策。

左光斗这份恶毒的奏疏送到朱由校手中,经王安添油加醋地解说,朱由校颁命令:让李选侍滚蛋,永远不许进宫。

李选侍还不死心,居然愚蠢地想找杨涟谈判,她的代表就是亲信魏忠贤。

这是魏忠贤和杨涟的第二次交锋。

此时的杨涟根本没把魏忠贤放在眼里,根本没给他多少说话的机会,就警告他:你回去告诉李选侍,如果乖乖地听话就算了,如果冥顽不灵,就等皇帝落吧!还有你,也是如此,给我放老实点儿!

估计魏忠贤第一次交锋就被杨涟吓傻了,这次没做太多狡辩就选择了沉默,选择了妥协,选择了退让。因为他知道,他此时根本不是杨涟的对手。

历史证明,学会妥协退让是所有搞政治的人必须学的一门功课。

此次谈判,让天真的李选侍认识道:对东林党人,威逼利诱都是行不通的。

东林党人有钢一样的意志,铁一样的心肠,头脑中根本没妥协二字。

李大小姐学精了,她开始重新选择主攻方向,这次他选择了方从哲。

从党派来说,方从哲是浙东,跟东林党是死对头。从权力来说,方从哲是辅,官职比所有东林党人都高。她没想到的只是:方从哲是个软弱的人,软弱到根本不是杨涟的对手。

我们不知道李大小姐是如何对方从哲攻关的,史书上只是这么记载:

九月初五那天,杨涟找方从哲商议,希望他明天号召群臣,逼李选侍走人,算给皇帝登基的一份厚礼。

没想到此前一直很配合的方从哲他老人家竟说:就让她再迟些搬也无大碍吧!

杨涟愤怒了。但任凭他如何暴风骤雨般地劝说,方从哲就是保持沉默。

杨涟是什么人?他是斗士。

什么是斗士?斗士是那种越遇挑战越往前冲的人。凭你一个糟老头子的沉默就能让他打退堂鼓?

绝无可能!

在登基前的最后一天,杨涟不停地到内阁及各部去游说,告诉大家形势的危急,全不顾别人的讥讽和冷眼。

他的执着终于打动了许多人。他们在杨涟的带领下来到宫前,面对深不可测的内宫,杨涟喊出响亮的战书:

李大小姐,除非你今天把我杀了。你不搬出去,我们决不罢休!

可怜的李大小姐,在如此不要命的斗士面前,她害怕了,她和郑贵妃一样选择了退让。她的所有野心和嚣张,都被天神般的杨涟给吓回肚子里去。

她退出了乾清宫,退出了历史舞台,退的无影无踪,史书再无她的记载。

跟他退出的还有她的贴身太监。除了一个鸟人,这个鸟人不男不女,甚至连太监都算不上,因为传说他净身未净,还有孽根残余。

他就是——魏忠贤。

九月初六,明熹宗登基,东林党人大获全胜。

这个胜利着实不易。

从八月二十二日到九月初六,这短短的十五天,杨涟经历了无数个关键时刻,遭遇了各式恶人、坏人,见识了各种阴招、损招,但他挺过来了,他成功了。

他为成功付出的代价极大。

史书记载,短短十五天,他的头变成一片花白。

这正是呕心沥血的真实写照啊!

东林党人的呕心沥血没有白付出,明熹宗提拔了一大批东林党人。杨涟一年之内,从七品芝麻官变成从二品的左副都御史;**星退休二十多年后,再度任吏部尚书;孙慎行任礼部尚书;左光斗任都察院左佥都御史……

一时间,出现“众正盈朝”的局面,东林党人掌握了朝廷各个要害部门,但最高长官还是浙党领袖方从哲。

东林党人讨伐异党向来是手下无情的。他们借追查“红丸案”之机,迫使老好人方从哲这个七十多岁的老头子永远离开了朝廷,随之而去的还有一大批异党分子。

方从哲走后,东林党人叶向高当上了辅,标致着东林党权力达到顶峰。

此时的东林党人可以说是权倾朝野,同属士大夫的什么浙党、齐党、楚党等党派,即便合在一起也根本不是东林党的对手,除非……

除非什么?

凡事就怕除非,我真的不想说除非这二字,可史实摆在面前,我还得接着说下去。

除非阴人,纯粹的阴人,那种已经不能叫人的阴人。

阴人做事完全不守人伦道德,根本不能拿人的标准来衡量他们。

阴人之阴毒,即便是在烈日下,也让人不寒而栗。

只有这样的阴人,才能打败强大的东林党。

或许老天对东林党将异党赶尽杀绝的做法看不过眼,才为他们准备了一个天敌,阴人——魏忠贤。

关于阴人魏忠贤的崛起,我实在不想说的太细,可不简单介绍一下,大家又认识不到他的无耻和阴毒。

少年的魏忠贤没读过书,是个吃喝嫖赌俱全的小混混。结婚前就逛遍了城中大大小小的妓院,学会了一些房中术,这成为以后达的一项技能。婚后又因为赌博卖掉了亲身女儿,逼走了老婆。后因生活所迫,举刀自宫,当上了太监。进宫后,装傻装孙子骗取太监魏朝、王安的信任,逐步得到重用。五十多岁时,突然焕青春,得到李选侍的重用,成为李选侍的心腹。

至于如何成为李选侍的心腹,史书没有记载。

可惜李选侍心肠不够硬,在和杨涟的较量中很快败下阵来。魏忠贤虽然也随之退败,但他并不死心,很快把巴结的目标盯上朱由校的奶妈奉圣夫人——客氏。

这位客氏娇艳毒辣,她的身份不仅是朱由校奶妈这么简单。

传说她在宫中来去自由,经常和早不吃奶的朱由校在一起,有很大的特权。

种种迹象表明,她和木匠皇帝朱由校的关系不清不白。

左光斗怕朱由校和李选侍关系不清不白,真没担忧错,只不过对象错了,我们的朱熹宗同志是把乳母拿下了,或者说乳母把他拿下了。

说不清楚,也不想说清楚,反正魏忠贤通过“对食”的方式,成为客氏的铁杆。

这里面我不得不解释一下什么叫对食。

古代宫廷的太监和宫女非常寂寞,于是他们就互相取乐,互找对象。因为太监不算男人,大家有名无实,只能在一起吃饭,所以就叫对食。

这一丑恶现象在大明非常普遍。

客氏原来对食的对象就是魏忠贤的上司兼好友和提拔者——魏朝。但为了权力,魏忠贤用尽心智,拼命讨好客氏,或许还用上了房中术,终于成功和客氏对食,并杀掉魏朝,使自己地位进一步提升。

杀掉魏朝之后,挡在魏忠贤权力之路的障碍就是大太监王安了。

王安,这个人我们很熟悉,一个非常正直的太监,一个二代皇帝都很信任的太监,一个连杨涟、左光斗都非常敬重的太监,此时是宫内权势最大的太监。但权势再大也没皇帝大,皇帝又跟客氏关系非同一般。魏忠贤利用客氏,用不可思议的阴招扳倒了王安,并将之杀害。

魏忠贤取代王安的地位后,成为最有权势的太监。但他的权势仅限于内宫。

如果说此时杨涟能清醒地认识到这个屡败于他手下的阴人野心,还是有能力把控时局的。可惜的是东林党人的目标是其他党派的官员,没把这个阴人放在眼里!

凡事多败于轻敌!

魏忠贤此时却是无比的清醒,他清醒地认识到:凭自己的实力,远不是杨涟的对手,更不是东林党人的对手。

他采取的策略有两点。

第一点是拼命讨皇帝朱熹宗的信任,这一点在客氏的帮助下,很快得逞。

第二点就是利用高官厚禄,笼络那些不是东林党的官员。这一点,东林党对异党的穷追猛打帮了他大忙,他很快就笼络了一大批人。

魏阴人拉山头的度实在太快,很快就有什么五虎、五彪、十孩儿、四十猴孙、五百义孙的名号出炉。

好笑吧,或许魏阴人前世就是畜牲,他的手下多以畜牲为名号。一时间,魏阴人笼络的畜牲太多,多到不仅史书很难列全他们姓名,估计魏阴人自己也认不全他们。

魏阴人不管,只要你投靠我,为我卖命,不管你什么出身,也不管你品行如何,一律封官授爵。根本不问品行如何,能力如何。

他们中有些人,拿禽兽来比他们,禽兽都会脸红。比如说冯铨先生,这位仁兄靠贪污起家,投靠阉党后主动请命要求承担陷害杨涟、左光斗等人的无耻任务,后来还主动投降清朝。短短的一生,集贪官、阉党、汉奸为一体。

如此鲜廉寡耻之人,世所罕见,禽兽见了都害怕。

就是这些畜牲,咬起人来,不遗余力。

没原则收人就是魏阴人收人的原则。很快,他就控制了包括锦衣卫在内的大部分要害部门。

但此时的魏忠贤仍不敢和东林党正面过招,或许想麻痹东林党人,他攻击东林党人的第一招尽是不断地给东林党人送礼,还逢人就说自己和**星是老乡,赵老乡如何如何的好,东林党人如何如何的好。并厚颜无耻地说:你们和太监王安都合作了,为什么不跟我合作?

东林党人向来是做事一根筋,不知回旋。他们回答:王公公是什么人,正直有正义感。你是什么人?小无赖一个。

他们对魏忠贤的态度就是:礼物全部送回,上门拜访赶走,一点情面不给。

面对如此无情的东林党人,魏阴人一旦羽翼丰满,马上举起屠刀。

东林党和阉党的正面交锋已不可避免。

比较奇怪的是,几年来,杨涟亲眼目睹了魏忠贤的崛起而无所作为。他亲眼目睹了魏阴人抢走朋友的情人,杀死了朋友,坑死了上司,掌握了大权。

他眼睁睁地看着一个强大的敌人站在他面前,却始终没有出手。

他没有出手的真正原因史书没有记载,或许他看惯了太多的阴人,如刘瑾、严嵩。但他俩还有点儿人味可寻,做事儿还有个底线。这位魏阴人做事实在无底线可言,拿人的标准来衡量魏阴人,无疑是杨涟的错。

或许杨涟太轻视这个魏阴人了,不懈和一个太监较量。这个鸟人二次和自己交锋,都灰头土脸地败走,不值得自己出手。这是多么要命的清高啊!

或许杨涟不出手是因为他坚持一样东西——道统。

坚持道统让杨涟为知县时廉洁奉公;道统让杨涟在国家危难时挺身而出;道统让杨涟相信:正义必将战胜邪恶。

我们实在推测不出杨涟迟迟不出手的原因。当他想出手时,却现自己身边已空无一人。当年的敌人、同僚、甚至朋友都投入对手怀抱。

但杨涟还是出手了,以他自己的一贯的方式出手。

直接而勇猛的招式!

天启四年,杨涟上疏,弹劾提督太监魏忠贤二十四宗大罪。

应该说这份上疏字字见血,切实可信,非常有力度。

这份奏疏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先是东林党的同道纷纷上疏,怒斥魏忠贤;后来一些退休的老先生也表议论,指责阉党;再后来,一些阉党内部的同志也坐不住了,倒戈一击,掉头就骂曾给了他们高官厚禄的魏公公。

全国弹劾魏公公的公文纷踏而至,搞得魏公公狼狈之极。

杨涟也很得意,认为如此大好的形势,自己一手扶持上去的熹宗皇帝还不雷霆大怒,把魏忠贤五马分尸啊?

杨涟得意的有些大意了,甚至没有取得东林党最有力量的辅叶向高的支持。因为叶向高不止一次地对他说:对付魏忠贤,不能来硬的,要看时机。

事实证明叶向高是有远见的,而杨涟却认为叶向高是典型的投降主义。

魏忠贤确实给吓坏了,但他已非四年前的李进忠。

四年前,在杨涟面前他只有挨骂的份儿,却没还手的实力,可如今的他不仅掌握了内阁,而且掌握了六部,掌握了特务机构。极度恐慌中的他脑海中只剩下一个念头,千万别让这封奏疏传到皇帝手中。因此,他一开始利用权利拖着这件事不让皇帝知道,闹大之后,拖不下去了,才痛哭流涕地跪在熹宗面前:

“现在外面有人要害我,而且还要害皇上。我无法再为皇上效力了,请皇上免除我的职务吧!”

以退为进,原是这阴人惯用的伎俩,不料熹宗一句话,让行将崩溃的魏阴人看到光明:

“奏疏在哪里,念给我听。”

魏公公大喜过望,这才想到天启皇帝不识字。

尽管魏公公也大字不识,但他阅历无数,早把念奏疏的太监安排成他的死党。这死党念的奏疏和原来杨涟写的大不一样。二十四条大罪严重缩水,能致魏公公死罪的都免了。

总之,天启听到的是一封无关痛痒的奏疏,因为他听完后,觉得这魏公公为人还不错,于是对魏忠贤说:

你接着干吧!没啥大事。

天启皇帝整天不上朝,不理国事,最大的爱好就是在后宫干木匠活儿。谁要打搅他干木匠活,他就非常的不爽,就认为那人是大大的坏蛋。

他认为的好人就是:对他好的就是好人,能让他安心做木匠活儿的人就是好人。

魏忠贤帮他处理一切国事,不打搅他做木匠活儿,所以魏公公是大大的好人。

结果,魏忠贤彻底解脱,东林党惨败。

出现如此结果看似偶然,其实有其必然性,东林党人其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理由一:光宗几十年都过的畏畏缩缩,根本没心思教育儿子,朱由校是个文盲,杨涟又不是不知道,为什么不把奏疏当面念给皇帝听?这是杨涟失去了当年的机智谨慎啊!

理由二:四年前把熹宗扶上位,为什么不紧紧控制着皇帝,教他处理国事,做个有作为的皇帝?相反,任由熹宗天天不上朝,热衷于做一个小木匠?这是东林党人的失职啊!

理由三:现魏忠贤的狼子野心为什么不早出手,坐看他实力壮大?这是政治上的短见啊!

实际上,魏忠贤在害死王安后,东林党人就应有足够的警惕。

皇帝一句话,杨涟的努力都付之东流,魏公公又开始包办一切,代皇帝下了一道道的圣旨,训斥**星等人结党营私,又下旨批评杨涟、左光斗等人,屠刀指向了东林党人。

天真的东林党人彻底心灰意冷,**星、杨涟等人纷纷提出辞职,他们天真地认为:辞职可以保全性命。

因为以前的党争,他们对异党都是撵回家为止,从没赶尽杀绝。

但魏忠贤不是士大夫,他是个人渣,毫无人性可言。

对毫无抵抗能力的人赶尽杀绝,是魏阴人一向的作风,这在王安被害就可看出,王安不是先被撵出宫,然后赶尽杀绝吗?

那些被赶出朝廷、在家养老的东林党人,被魏忠贤捏造了个冤案,都抓了回来。有名的人包括:杨涟、左光斗、汪文言、高攀龙、黄尊素、周顺昌等。

历史上有“六君子之狱”,还有七君子事件,还有同情东林党人的颜佩韦等五位平民百姓从容就死事件。

我们这里单单说说杨涟在狱中的表现。

面对伪造的证词,杨涟是不屑辩解的。

五彪之一的许显存威吓地要用刑,杨涟不屑地道:费那力气干吗,直接杀了我吧!

许显纯是不会让杨涟轻易死去的,他下令每五天痛打杨涟一次,打到不能打为止。杨涟下颌被打脱落,牙齿被打掉,却无一字供词。后来许显纯用上钢刷,几次下来,杨涟体无完肤,“皮肉碎裂如丝”,但杨涟仍然骂不绝口。

无数次失败后,许显纯认识到,要让这个人低头,是绝无可能。于是暗杀就上场了。

因为杨涟是以经济问题被弄进去的,罪不致死,所以要暗杀的不留痕迹。所以不能刀砍剑刺,许显纯用铜锤猛击杨涟胸膛,几乎砸断了他的所有肋骨,但杨涟却没死。

杨涟不仅是铁胆,身板也是钢筋铁骨。

说老实话,我倒希望杨涟早点死去,因为不忍看这么一条好汉受到以后的种种折磨。

铜锤没打死,许显纯用上了狱中最黑暗的杀人技巧——布袋压身。就是晚上趁犯人睡觉,用装满土的布袋压在犯人身上。

按学者方苞的说法:一般人晚上压住,天亮就死,绝对保质保量。但杨涟第二天站起身来,拍拍身上的土,就当盖了一晚上被子。

口供问不出来,连人也干不掉,许显纯疯了。下令把铁钉钉入杨涟耳中,但杨涟依旧没死,只是开始神智模糊。

这个钢铁一样的人却清楚地知道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时日不多,于是他微笑着咬破手指,以鲜血写下了最后遗书,藏在枕头里,被一名看守轻易的现。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名看守原打算把血书拿出邀功请赏的,但看完血书内容,马上改变主意,冒着生命危险保留了此书。

三年后,真相大白时,他拿出这份血书,昭示天下:

“仁义一生,死于召狱,难言不得死所,何憾于天,何怨于人?唯我身副宪臣,曾受顾命,孔子云:托孤寄命,临大节而不可夺。持此一念,终可见先帝在天,对二祖十宗于皇天后土,天下万世矣!

大笑大笑还大笑,刀砍东风,于我何有哉!”

“涟即身无完骨,尸供蛆蚁,原所甘心。

但愿国家强固,圣德明,海内长享太平之福。

此痴愚念头,至死不改。”

字字滴血的血书,如其说是滴的手指之血,不如说是滴的心头之血。

最后关头,杨涟没有抱怨个人命运的悲惨,没有埋怨大明对他的不公。他字里行间渗透的是对大明强盛的祝愿,是对皇帝圣明的期盼。或许他早已对木匠皇帝朱熹宗失望,但他没有半句怨言。

他用他的生命捍卫了他所遵循的道统,他用他的从容赴死诠释了信仰的力量!他用行动,榜样了什么叫做真正的勇士!

铜锤没打死,土袋没压死,钉子钉入耳朵还没钉死,许显纯哆嗦了,他面对的是怎样的一个人啊?快要疯的许刽子手,拿起一枚大长钉,狠狠地钉入杨涟的头顶。

这一次,奇迹没有生,杨涟终于走完他英勇、苦难而传奇的一生。

杨涟倒下的同时,一个伟大的殉道者如旭日东升一般,蓬勃升起在神州大地,照亮了黑暗的大明天空。

几百年之后,出现了为变法而“我自横刀向天笑”的谭嗣同,出现了与舰共存亡的邓世昌,出现了为了民主共和而英勇捐躯的林觉民、喻培伦,出现了为抗日“我何惜此头”的吉鸿昌,出现了在日军包围圈中中几进几出的张自忠,出现了令日军闻风丧胆的杨靖宇……

我不知道这些英烈是否知道杨涟的事迹,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跟杨涟一样:为了信念,以身殉道。

中华民族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殉道者,才艰难挺过多灾多难的近代而没有在世界消亡。

杨涟,还有和他一样的殉道者,是中华民族最坚硬的脊梁!

最新小说: 我家小师妹天下第一 大道破天 从龙女开始修仙 女总裁的绝世兵王 遗珠放飞自我的带娃 我的情敌信息素过敏 我有一卷鬼神图录列表 武侠世界的慕容复慕容复东方晴 契约成婚,总裁宠妻30天言晚 公若不弃,愿拜为义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