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看不见的战线》为朝鲜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拍摄的一部经典谍报战电影。//百度搜索看最新章节//
————————————————————————————————
明朝大军携攻克平壤的胜利之势,四外出击,收复朝鲜失地。正月初九,明朝军进驻黄州,初十进驻凤山、平山。到了正月十九日进驻开城。在这期间只有正月十一日明军进驻白川时候,与倭酋黑田长政的第三军团稍作接战,一触即分,在进驻其他地域时候,连倭寇的影子也没看到。至此,平壤战役结束。
这场平壤战役,从万历二十年正月初六开始,至正月十九日结束,历时不到半个月,从倭寇手中收复平安道、黄海道全部和京畿北道部分地区。
倭酋小西行长的第一军团在这次战役中投入的总兵力是15000余人,在攻城战中直接被明军杀死1500余人,被大火烧死也有同样数目,在突围途中因大同江面冰层突然垮塌,溺毙约5000余名,只有不到7000人逃回汉城。
大明军队此战损伤军卒3000多名,其中战死近1600名,负伤接近1500余人。这些人中,作为攻城主力的蓟镇军兵损伤就占2000余人。
扣除倭寇意外溺毙军卒,李如松在兵力和火炮占尽优势的情况下,和小西行长旗鼓相当,战绩相同。
蓟镇枪骑兵营在这次战役中,减员近两百人,其中负伤150余人,其余战死。由他们直接毙杀的倭寇300余人,占明军直接杀伤总数的五分之一,可以说战绩辉煌,其作用更是不言而喻。
真刀真枪的平壤战役硝烟尚未散尽,早已存在的看不见的战斗又开始上演。这看不见的战斗分成三条战线,一个战线就是大明军内部的利益争夺战;一个战线是大明朝与倭国之间的外交战,主角依然是锦衣卫密碟出身的游击将军沈唯敬和倭方的第一军团长小西行长;另一个战线就是大明和朝鲜之间的明暗博弈。
平壤战役结束,就该论功行赏,该奖的奖,该罚的罚。援朝明军最大的两个利益集团,就是骑兵主力辽东军和步兵主力蓟镇浙江兵。战功分配与争夺也主要在这两家之间展开。至于从其他镇抽调的军队,因为在战斗中乏善可陈,又没有影响力很大的知名将领出头,只能作壁上观。
援朝明军中,除了辽东军主力以外,蓟镇卫军不是出兵最多的,却是最有影响力和战斗力的一支军队。它的影响力之广,绝非近似李家私兵的辽东军这个暴发户所能相比。不论是朝廷大臣还是各地卫军,对这支以戚家军老底子为主的蓟镇卫军都非常尊敬,给予很高评价。尤其严格的军纪,就连朝鲜人都非常称道,视其为子弟兵。
在这次战役中,分散各个主要进攻地点的蓟镇军兵出力最多、伤亡最大、立功最著,是取得攻城战胜利的主力和关键。比如北门争夺战、含毬门攻城战,都是因蓟镇将领身先士卒的奋战才取得重大战果。吴唯忠和骆尚志等蓟镇主要将领更是身先士卒,带头冲杀,并因此身负重伤。
尤其是大队明军被反击出城后,蓟镇枪骑兵营固守城内,顽强抵抗,不但有效杀伤了倭寇的有生力量,还使小西行长等倭酋误判断失误,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连夜从大同江仓皇突围,造成倭寇溺毙无数,其作用更是无法估量。
按着蓟镇军兵在平壤攻坚战中的杰出表现和所取得的战绩,分配军功理所当然应该占有很大份额,这在所有参战卫军将领眼中已成共识,就连协助攻打平壤城的朝鲜军队都承认这一点。
但是,作为援朝明军统帅的提督李如松却无视蓟镇卫军的赫赫战功,趁着蓟镇几个主要将领受伤治疗,不能理事之际,偏袒嫡系辽东骑兵,对其他军队也是按着自己好恶随意分配战功。
李如松为补偿弟弟手下一百个兵丁的额外损失,安抚自私霸道的李家私兵,把攻城的首功送给了李如柏和他的部下军卒,大把的发银子赏官职。对在战场失利的查大寿不但没做任何处罚,还勉励有加,一力褒奖。
不仅如此,为遮掩自己借刀杀人、见死不救的过失,竟然抹杀蓟镇枪骑兵营孤军困守城内的功绩。同时为了给弟弟找补面子,给钱世祯按个不尊号令贪功冒进的罪责,加以申饬,来个功过相抵两不相欠。潘兴汉因在前期进攻牡丹峰的出色表现,送个安慰奖,授予都指挥佥事职务,成为名正言顺领兵作战的将官,协助钱世祯统领枪骑兵营。
李如松的这种不公平,引起了蓟镇军兵的极大反弹。作为蓟镇军兵临时首领的王必迪将军,甚至在分配军功的军议之时,当着全军将领的面,指责李如松犯有不仁不信不智三大罪状,历数他在指挥过程中的过失和对于军功分配的不公。
这种不公正虽然在李如松一力主持下,强硬通过,由此引发的矛盾却迅速延伸到大军高层,成为高层之间争权夺利的一个导火索,为后续战斗埋下极大的隐患。致使李如松以后用兵之时,处处小心,提防各镇兵马使绊子打黑枪,不敢放手与倭寇全力作战。
————————————————————————————————
朝鲜王朝虽然在将要亡国之际,向大明宗主国请求出兵援助。但他们请求援助的心思并不虔诚,既害怕倭寇完全侵占朝鲜,失去自己的统治地位,又害怕大明来个假道灭虢,出兵战胜倭寇后趁势吞并朝鲜。
有此矛盾心态,从大明出兵援朝,朝鲜君臣就存有戒心,明面全力支持,暗中采取不合作态度。想让明军立即和倭寇主力决战,最好在战争中弄个两败俱伤,然后由他们自己出面,收拾旧山河。
这一心态,在平壤战役前后,对待明军表现出的截然相反态度,就可见一斑。平壤战役之前,全力支持大明军队进攻;平壤战役之后,看到明军强大的攻击力,就开始处处掣肘,想方设法减弱明军实力,以便达到与倭寇战斗力持平状态,最后两败俱伤。直接用出的手段就是延缓后勤补给的运输速度,使明军不能得到及时的作战器械和粮草补充。
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朝鲜李氏王朝军队主力,在协助明军作战中,从不积极配合明军进攻,都是蜻蜓点水,稍触即退,把正面战场让给大明军队,自己作壁上观,以使两支客军死拼硬碰,彼此消耗实力。
朝鲜君臣对明军统帅李如松尤其戒备。原因就是李如松也是朝鲜族人,祖上曾是朝鲜宫廷有记载的贵族(到现在,韩国仍有辽东李氏后人,且家谱俱全,是个有传承的贵族姓氏),后因参与贵族高层争权夺利失势才移居辽东。有此血缘,李如松在战胜倭寇以后,完全有取而代之的可能性。
为避免这种担心变成现实,自李如松指挥明军攻克平壤城,朝鲜君臣就开始用阳谋诋毁李如松在朝鲜普通民众心目中解放者的英雄形象。具体做法就是以便于辽东骑兵行军为名,联合发布晓谕,告之朝鲜民众,见到辽东骑兵要‘遁避’之。
缺乏政治头脑的李如松以为这是抬举自己,高高兴兴的和朝鲜国王李昖在公告上做了联合签名,将这个晓谕张贴在朝鲜各处。但接下来,李昖却暗中派人散布谣言,说李如松及其部属军卒嗜杀成性,常以朝鲜百姓作为倭寇砍下头颅邀功请赏,见到朝鲜女子更是不会放过。告诫平民见到辽东骑兵不要接近,赶快逃跑。使朝鲜民众对这位解放者及其辽东军畏之如虎。
面对朝鲜君臣这种非暴力不合作态度,作为领兵统帅,李如松采取保存实力,积极推进消极战斗的作战方略,不能说不正确。为了避免与倭寇拼死作战,在整个战争期间,都是正面战和外交战交织在一起配合进行,甚至在后期,主要以谈判为主作战为辅,以避免不必要的战斗发生。
既然谈判,就有利益掺杂其中,否则就没有坐下谈的必要,谁都不会在战场上闲着没事唠嗑磨牙。作为谈判的利益筹码毋庸置疑就是朝鲜半岛。
大明朝在与倭寇交战前,谈判的调子由兵部尚书石星主持确定,谈判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拖延时间。谈判的内容,作为谈判代表的沈唯敬每次路过义州朝鲜临时王庭,都向朝鲜国王李昖通报。
自从明朝大军进入朝鲜并与倭寇开战,谈判的目的就发生了变化,不再是为了拖延时间,而是为了避免明朝和倭国之间的战争全面升级。至于能够促使交战双方都能接受的内容,显而易见,稍有整治头脑的人就能猜测出来。
而这时,明朝的谈判代表沈唯敬也由李如松秘密控制起来,谈判的具体内容由李如松一手确定,并且不但对朝鲜保密,就是对大明内部也采取严格的保密措施,只有李如松的几个绝对亲信略知一二。
为避免倭国与大明朝以牺牲朝鲜利益为筹码达成秘密交易,朝鲜王朝处处设置谈判障碍。甚至不惜给明军提供虚假情报,促使明军处处与倭寇交锋,达到破坏谈判的目的。在整个战争期间,朝鲜提供的情报,‘几无一准’‘陷阱连连’。
作为主场的朝鲜王朝军队,除了提供情报以外,还负责协助后勤运输保障工作。朝鲜王朝君臣,为了逼迫明军继续投入战斗,采取拖延运送粮草的办法,想促使陷入粮食危机的明军主力,到倭寇占领区抢夺补给,从而间接促使明军与倭寇快速决战。三条战线作俑者之一的李如松,在接下来的作战中,饮尽自己酿造的苦酒。
绿色小说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
大明火枪兵29_更新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