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阁 > 历史军事 > 晋霸春秋 > 第101章 齐侯高义

第101章 齐侯高义(1 / 1)

听完齐桓公的讲述,几国诸侯恍然大悟起来,原来……是这么回事。果然什么事情都不能只看表面。

说实在的,剧情真的很狗血,后母想要杀嫡立子,丈夫爱后妻子不分青红皂白冤枉嫡子,助纣为虐。标准的宫廷伦理剧,千余年前,帝舜就曾有过类似的遭遇,没有任何新意可言,诸侯都是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对这种宫廷伦理大戏一点都不陌生,姬郑不就是这种宫斗剧的受害者吗?只不过申生看起来比姬郑更惨,骊姬也比惠后更加歹毒,惠后至少没有做出置姬郑于死地的举动。

反正姬郑听闻此事之后,感触挺深的,同声相和,同气相求,相同或者类似的经历总是会在不经意间引起人们的共鸣。

原本看惯这种宫廷伦理大戏的诸侯们对这种事都是心照不宣,没办法,既然生于深宫之中,就要有生于深宫之中的觉悟,休说是这种级别的宫廷伦理大戏,就是更高级别更加歹毒阴暗的宫廷剧他们都见过,真没什么大不了的。

技不如人怪的了谁?

这个世界终究还是强者为尊的世界,只有那些能够披荆斩棘,挫败一切阴谋诡计的强者才有资格享受普通人享受不到的一切。最香醇的美酒,最漂亮的美人,这些都是强者的得胜之后的战利品。

就像舜帝那样,其父瞽叟欲杀不可得,即求尝在侧。所以舜帝最终据有天下,而与舜帝有着类似遭遇的卫太子伋现在连血食供奉都享受不到,这就是愚孝者的下场。

仁义道德这个东西若是真的管用,就不会出现臣弑君,父诛子,兄弟相残之类的杀戮。

别忘了,先王曾布五教于四方,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现在还有几人记得?

怕是寥寥吧!

诸侯们嘴上喊着道德仁义,要求自己的子民,要求其他国家的诸侯遵守先王遗教,讲究仁,讲究礼,讲究信,如果做不到,那就是人人得而击之的无道之国,而自己呢,就只能呵呵了。

都是标准的双标狗。

像齐国这个老大哥当的其实也挺心累的,一方面要尽量满足这群双标狗的要求,要展现出仁义,大度的一面,另一方面还提防着这些双标狗在背后搞事情。

哪像晋楚争霸时期,晋楚两国根本就不惯着这群双标狗。仁义道德?老子的一双拳头上一个写着仁义,一个写着道德。

敢呲个牙,就让你尝尝仁义道德的厉害。

后来齐桓公死后,楚国侵陵中原,陈穆公发起怀念齐桓公的会盟,竟然得到了一众诸侯的积极响应。只能说这人呐,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

当然这都扯远了。

总之,类似申生这种被父亲和后母迫害的烂事,正常情况下,大多诸侯连最基本的同情心都欠奉,更别谈关注了。你自己做出的选择怪的了谁?

不过,现在齐桓公既然把这件事摆在了台面上,那么称颂赞美申生,甚至帮助申生那就成了绝对的政治正确。

仁义道德这个东西在私底下诸侯们可以肆意蹂躏践踏,但在表面上,大家还是要遵守游戏规则的,不然,还怎么统治底层的庶民,还怎么取信于其他诸侯。

百姓不亲,诸侯不信,那岂不是成了像桀纣一样的独夫?

到诸侯这个高度,这个地位,怕也只有兹甫(宋襄公)依旧死守着仁义道德吧!

齐桓公把申生的悲惨遭遇叙述一边,而后悲天悯人的道:“晋逢内乱,国家不宁,太子申生出居他国,晋民有不安之志,离乱之心,寡人每念于此,心实痛之!”

“诗云:不吊昊天,乱靡有定。式月斯生,俾民不宁。忧心如酲,谁秉国成?不自为政,卒劳百姓。晋侯畀其政于妇人,以妾为妻,卒危适子,诸公当引以为戒啊!”齐桓公沉重的说道。

“晋非我同盟之人,我不可以以盟约责之,为申生讨乱。且助子功父,助臣攻君,大逆无道,申生耻之,寡人亦耻之!”

“然申生,孝子也。若使申生为天下后世责之,遁世而隐,是彰寡人及诸公之不德也,示天下何?”

其他六国诸侯闻言,顿首拜道:“伯主兴道德,崇孝义,此皆臣等所不及也,伯主但有所命,臣等敢不奉命?”

“善!”齐桓公高兴道。

“寡人欲请诸公勘定春秋之正误,宣明德孝,为后世子孙垂德立法,不使天下至孝之人为人所弃。”

齐桓公并没有提太过过分的要求,像出兵讨伐晋国什么的,之前齐桓公抱有一定的幻想,现在,他真是一点类似的想法都没有了,只想尽快把申生的事情解决掉,让各国的史书上给申生一个好的评价,然后事情到此结束。

郑伯逃盟的事情亟待解决,他哪有这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晋国的那摊子烂事。

若是在平常,在中原无大事的情况下,即便不派兵攻打晋国,但联合其他诸侯以外交照会的形式干涉一下晋国的内政,顺便宣扬一下齐国的国威。这种事齐桓公还是很乐意去做的。

不过,现在他已经没这个心情。

与晋国相比,中原的核心地区才是齐国的基本盘,中原诸侯如卫、宋、陈、鲁、郑、曹等国都是在齐国的势力范围之内。

而今在自家的势力范围里面突然出现了一个叛徒,若是处理不好,很可能会引发连锁反应,谁能保证其他诸侯不会生出异样的心思?

没人能保证!

所以,现在齐桓公已经把注意力再度转向中原,而不是去向外宣扬国威。

申生的事要不是提前答应下来的,他说不定提都不会提。

当然了,在诸侯面前提及此事也不是一点好处也没有,对于宣扬齐国的仁德还是有一定裨益的,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安抚一下诸侯。

像姬郑就对齐国的这种仁义之举大加赞赏,其他诸侯也纷纷拜服在齐桓公的高义,不吝以溢美之词。

这让齐桓公的心情瞬间舒畅了许多,因郑伯逃盟而压在齐桓公心头上的阴霾也冲散了不少。

盟会已罢,诸侯走下高坛,各自散去,诸侯相聚首止月余,总算是有了一个结果。

……

最新小说: 身为p社玩家的我,润到美洲种田 我把反派养成了小可爱[直播] 嫡子凶猛 人在锦衣卫, 我真的是靠实力升迁! 血腥的盛唐 穿成男频女配之后 大唐:开局融合霍去病 三国之极品纨绔 同生 大汉:我的外甥是千古一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