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在现代社会,这种借用名人的手段已被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外交等领域广泛运用,而且大有日趋扩展的趋势。巧借名人效应不失为一种提高自产品形象、扩大产品影响力的策略和技巧。只要巧用名人效应,就能为自己带来相应的经济利益。
美国有一个出版商,他有一批滞销书久久不能脱手,为了把这批书卖出去,他绞尽脑汁也没想出好办法。一天,他看新闻的时候,看到总统在发表演讲,忽然,他想出了一个主意:给总统送去一本书。忙于政务的总统不愿与他多纠缠,便回了一句:“这本书不错。”出版商便借总统之名大做广告:“现在有总统喜爱的书出售。”于是,这些书被一抢而空。
不久,这个出版商又有书卖不出去,又送一本书给总统。总统上过一回当,想奚落他,便说:“这书糟糕透了。”出版商闻之,脑子一转,又做广告:“现在有总统讨厌的书出售。”不少人出于好奇争相抢购,书又售尽。
第三次,出版商将书送给总统。总统接受了前两次的教训,便不作任何答复。出版商又大做广告:“现在有令总统难以下结论的书,欲购从速。”居然又被抢购一空,总统哭笑不得,商人却借总统之名大发其财。
上述故事中的书商无疑是聪明的,他懂得借用总统的名气为自己赚取利益。这就是所谓的名人效应。所谓名人效应,是指名人的出现所达成的引人注意、强化事物、扩大影响的效应,或人们模仿名人的心理现象的统称。
在经济社会中,这种借用名人的手段已经被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外交等领域广泛运用,而且大有日趋扩展之势。巧借名人效应不失为一种提高自产品形象、扩大产品影响力的策略和技巧。只要巧用名人效应,就能为自己带来相应的经济利益。
在1963年的柏林奥运会上。美国黑人田径名将欧文斯脚穿德国阿迪达斯运动鞋连获四枚金牌。阿迪达斯鞋也因此名扬全球,畅销世界。此后,体育用品、体育服饰厂商们纷纷请运动名将穿戴使用他们的产品,甚至请他们直接做广告推荐厂家的产品。一些国际明星常常应邀为外国产品做广告。因电影《佐罗》而世界闻名的法国影星阿兰?德隆出现在英语的太阳眼镜系列广告中;日本索尼公司的录相带广告上印有足球巨星巴西球土贝利起脚勾射的英姿;英国摇滚影星斯汀出现在日本麒麟牌牌啤酒广告中仰头痛饮。70年代的美国公众对名人广告更是司空见惯,习以为常。
美国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在给大学心理系学生讲课时,向学生介绍说聘请到举世闻名的化学家。然后这位化学家说,他发现了一种新的化学物质,这种物质具有强烈的气味,但对人体无害。在这里只是想测一下大家的嗅觉。接着打开瓶盖,过了一会儿,他要求闻到气味的同学举手,不少同学举了手,其实这只瓶子里只不过是蒸馏水,“化学家”是从外校请来的德语教师。
孩子们由于对名人的信服,很容易对名人产生盲从现象,从而轻易地接受名人的暗示。但由于孩子们的自身特点,他们多为形式化、表面性的形象所吸引,所以他们所喜爱的名人多为歌星、影星一类,出现追星现象。
名人是人们生活中接触比较多,而比较熟悉的群体,名人效应也就是因为名人本身的影响力,而在其出现的时候达到事态扩大、影响加强的效果,这就是名人效应。当然,名人效应的应用是很普遍的,首先在广告方面,几乎大部分的广告都在利用名人效应,因为受众对名人的喜欢、信任甚至模仿,从而转嫁到对产品的喜欢、信任和模仿,这是典型的利用名人效应的方法。
当然,在电影和电视剧市场,名人效应也是广泛存在的,借助名人的影响力,来迅速地提高影片的知名度,同时利用名人的个人魅力,来提升影片的观赏性,这些都是名人效应的应用。在其他社交生活中其实也存在这样的现象。
在好莱坞流行一句话:“一个人能否成功,不在于你的知识有多少,而是在于你认识哪些人。”这个认识哪些人的最高标准就是认识名人。名人因其有较高的知名度,所以在不同程度上对社会生活具有一定影响力,如果你认识一些具有影响力的名人,又善于利用他们的影响力,那你就能轻而易举地认识更多你想认识的人,也就能够轻而易举地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