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是稍微内行一点的人,都能看出一大堆的问题,首先,舰载机的数量实在太少,与美国rì本的同吨位航母相比少了50%以上,而且比例严重失调,战斗机居然只有轰炸机的四分之一,就算德国的战斗机王牌再怎么厉害,也根本忙不过来啊!其次,明明是一艘航母,上面却装了整整16门150mm舰炮,这不是不伦不类吗?但你还别说,历史上不知多少个国家犯过类似的错误了,无论是现在的德国、后世的苏联,乃至于现在的rì本和美国,都很难一下子完全抛弃传统,但比起德国将真正的航母弄成四不像,美rì海军专门搞出“航空巡洋舰”或者“航空战列舰”来,所受的损失毕竟还是小了很多
除了这些光看数据就能发现的问题,齐柏林号航母还有一个更大的隐患,那就是舰载机。客观地说,二战期间的德国飞机虽然受制于坑爹的发动机或者说是耐高温材料而普遍短腿,但撇开航程不谈的话,德式飞机的xìng能还是较为出sè的,但对于舰载机,德国却完全没有设计和制造的经验,只能用陆基飞机来改装。..
可即使是二战时期,舰载机与陆基飞机的设计要求也还是存在着一定差异的,其中轰炸机的要求较低,只要能够在航母甲板上安全起飞和降落就行,对于结构坚固的斯图卡俯冲轰炸机来说,这一点不难做到。
同时,舰载轰炸机的主要攻击目标是远比坦克结实得多的军舰,因此载弹量和投弹jīng度比任何其他参数都更重要,其次则为航程和cāo纵xìng能,其中前两项xìng能斯图卡可谓是冠绝天下,cāo纵xìng能也好得没话说。作为舰载轰炸机再合适不过了。唯一的缺憾就是航程短了点,但这在胡卫东向德国提供了耐高温合金的配方和工艺之后很快就得到了解决,有了物美价廉(相对来说)的新材料。废气涡轮增压器、新型发动机和贫油燃烧技术的研发成功令德国飞机的航程普遍增大了一倍以上,而其他xìng能却没有半点下降,反倒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因此改进之后的斯图卡轰炸机完全可以胜任舰载轰炸机的工作,而且因为其超大的载弹量和在优秀飞行员cāo纵下几近100%的恐怖命中率。斯图卡舰载型及其各种改型普遍被后世史家认为是二战期间最好的舰载俯冲轰炸机
因此胡卫东对于斯图卡舰载型只提了可折叠机翼等几个小建议,甚至他还认为,以斯图卡轰炸机那惊人的载弹量。其实完全不需要专门的鱼雷轰炸机,对付水平防护较弱的早期战列舰或者其他舰型,直接俯冲轰炸就能轻松搞定,而对付水平装甲大大强化了的各国新型战列舰,也可以先用俯冲轰炸摧毁其防空能力,再给斯图卡轰炸机换上鱼雷进行攻击
比起斯图卡轰炸机,被德国人改装为舰载战斗机的bf109战斗机则很不受胡卫东的待见。这款飞机哪怕是陆基原型都算不上多么优秀(刚出来的时候还是很先进的,而且采用了可收放起落架等多项开创xìng的设计,但到了二战爆发之后,bf109升级潜力偏小的弱点rì益暴露出来,不久便被F190战斗机等更加先进的机型全面取代。)。历史上二战初期的威名更多的是依靠德国战斗机王牌的出sè发挥,尤其是其短腿的程度简直令人发指,飞越狭窄的英吉利海峡为斯图卡轰炸机护航时居然都因为航程的缺陷而无法全程跟随,这很明显已经不仅仅是发动机的问题了。事实上,历史上bf109战斗机除了对付苏联赶工造出来的木头飞机时xìng能占据上风,和其他任何敌军的战斗机对决时全都落了下风,也不知道德国空军那么多的超级王牌是不是就是被其低劣的xìng能给逼出来的
而更重要的是,舰载战斗机与陆基战斗机之间的差异远比轰炸机大得多,比如陆基战斗机以液冷发动机为主,而舰载战斗机则是一水的风冷发动机。正因为这样,历史上美rì英三国的舰载战斗机都是专门设计而非由陆基型号修改而成,可问题是德国完全没有这方面的技术和经验积累。从这一点来看,哪怕历史上戈胖子没有从中作梗,德国也不太可能在二战结束之前造出拥有足够战斗力的航母。但在这个时空,因为胡卫东的穿越,事情有了很大的转机,胡卫东刚好记得二战历史上最强舰载战斗机“F4U海盗式舰载战斗机”的设计图
作为一款舰载战斗机,历史上F4U“海盗”卓越的xìng能令很多同时代的陆基战斗机都望尘莫及,高达717.75km/h的最大航速、12649m的实用升限和超过2500公里的最大航程都达到了二战中后期的顶尖水平,更不要说是现在了。此外,F4U“海盗”还可以挂载航空炸弹进行战术轰炸任务,而其900kg的载弹量甚至超过了目前世界各国现役的所有轻型轰炸机
更难得的是,F4U“海盗”并没有采用多少二战后期才发明的新技术,以德国的科技与工业水平,也就在发动机方面遇到了一些困难。历史上F4U“海盗”所选用的美国普惠“双黄蜂”气冷发动机现在已经研制成功,但德国人却几乎不可能从美国人手里买到,美国人出于对rì本向苏联开战的奖励,卖了一些成品给rì本,但当德国向rì本提出高价购买的要求后,rì本人却要求德国中止与赤sè党的合作,这显然是强人所难,因此德国人就连搞个样品回来的山寨的机会都没有。但问题在于,F4U“海盗”若没有如此马力强劲的发动机,就只是一款十分平庸的战斗机了,而德国在获得了耐高温材料的技术与工艺之后,虽然很有自信在发动机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但这毕竟是远水解不了近渴。(未完待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