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忆苦饭吃到第六天,终于轮到学校的学生们吃了,这一天的忆苦饭,也是洪江厂的最后一顿忆苦饭了。Www..Com
小庐和小婧这一天和所有的同学们一样,都没有将忆苦饭带回家吃。
小庐和同学们是直接在食堂外的小山坡上,大家一起吃,吃完了直接到食堂里面再去打。
洪江厂的职工食堂有六个窗口,在组织全厂职工家属吃忆苦饭期间,将其中的四个窗口开辟出来,供非单身的职工家属们打忆苦饭,留下两个窗口供单身职工正常打饭。
可是,从第一天开始吃忆苦饭起,这留下的两个窗口,便形同虚设了。因为单身职工们,都是直接很自觉很自愿地吃忆苦饭去了,他们对此美其名曰:“我们要好好地接受忆苦思甜的阶级教育。”大家将自己的饭菜票收了起来。
洪江厂的单身职工,有很多都是家属在农村里,老婆孩子一大堆的困难户。这是由于那时洪江厂刚刚兴建起来,还几乎没有招过工,除了拖家带口地全家人一起迁到这黔北的深山老林里的职工外,就是家在农村,老婆孩子没有带来的这些伪单身汉了。
当然也有一撮真正的单身汉,如新进厂的三百名老转兵。只是,单身职工们皆觉得,那忆苦饭比之他们平时吃的缺油少盐、不见肉腥且寡淡无味的饭菜来,要好吃上几倍。
七十年代是计划经济时代,买东西都要凭本凭票。买米需要粮证,除了用粮证,还有粮票、肉票、油票、布票等五花八门的各种票证,凭票还要排队。那时,票比钱金贵,人们可以用票换到钱,但却很难用钱买到票。
那时候每人每月四两肉,半斤油,一般住家户的家庭里也很少见荤,单身汉们更是可怜,一个月难得地有那么两次肉吃,这些肉又先被食堂里的大师傅们偷吃了一轮。等到这些肉们落到单身职工的碗里时,只剩下了区区几片薄薄的肉片片了,而且是只剩下皮上带点肥肉的那种肉片片。
吃忆苦饭对单身职工来说,既改善了伙食,又不用掏自家的饭菜票。而省了饭菜票,就等同于省下了自己的钱。有这等好吃又省钱的好事,除非脑残,没有人会不为之的。
再加上,单身汉们本就吃在食堂,在哪个窗口打饭,于他们来说,都是家常便饭。
现在,吃忆苦饭,只是多了一个选择,他们当然毫不犹豫地选择省钱又好吃的饭菜了,是个傻子都会这样选,何况他们都是因了“好人好马进山来”的精神,而由全国各地各个工厂里,挑选出来的精兵强将呢。
精兵强将和在那个年代里被迫进山、以及因为家庭条件不好而逃进深山老林里的人,根本就不在一个档次上,是完全不能划等号的。
不仅是单身职工们如此,一些家里孩子比较多,家庭条件不是很好的家属,一样也是如此。那时还没有搞计划生育,家里有四五个孩子的家庭还很多,有的家庭甚至还有七八个孩子。
这些家庭的家庭成员,便每顿都去打忆苦饭来吃,有些职工干脆顿顿直接将孩子带了去吃,此举是即改善了孩子的伙食,又节约了家里的伙食费,一举两得。
由此可见,洪江厂这一次搞的忆苦思甜活动,还真是功德无量。
郑胜仁和名媛,只是老老实实地只在本单位吃忆苦饭时,才去打饭——也必须去吃忆苦饭,否则便是对这一政治活动的态度问题。郑胜仁和名媛因为看到两个孩子那么爱吃这忆苦饭,他们俩只在第一天尝了一口忆苦饭,连忆苦饭是什么滋味都没有尝出来。且从此后,他俩竟然再也没有机会吃这忆苦饭了。
皆因为,本次忆苦思甜活动是洪江厂空前绝后,绝无仅有的一次忆苦思甜活动,自此以后,洪江厂再也没有组织过什么“忆苦思甜”的活动了。而郑胜仁和名媛两人又属于自己绝对不会上山去采野菜的人,所以他俩自然再也没有机会吃这么好吃的忆苦饭了。
洪江厂的孩子们,尤其是家庭条件不很好的家庭里的孩子们,因了忆苦饭而对此次忆苦思甜活动记忆深刻,甚为留恋。
最后一天吃忆苦饭时,小庐本来因已吃过两顿忆苦饭,再吃这忆苦饭,觉着那忆苦饭已没有第一次吃时那么香了,试想山珍海味顿顿吃都会素然无味,何况区区一忆苦饭乎?
不过,忆苦饭是米饭。洪江厂人绝大多数都是南方人,南方人的主食是米饭。
响水坝地区属于喀斯特地貌,土地“石漠化”严重,农业种植条件十分贫乏。
响水坝,因为没有大面积成片的平地,又因喀斯特地貌,地表上存不住水。因泥土地太少,当地的人们,便利用山上的小土窝里的土,在小土窝的土里,点上一窝一窝的包谷苗或是土豆,冬季里,就种上小麦。
在山上种上包谷和土豆后,由于山上存不住水,水全往低处流走了。当地种粮食只能靠天吃饭,全拜当地气候条件所赐。当地种的玉米和小麦,若是偶然遇上个天气大旱什么的灾年,地里甚至颗粒无收。不过,好在响水坝的气候多是潮湿的气候,逢大旱的情形比较少见,当地有“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分平”的称谓,可见雨水还是很充沛的。
响水坝一众山上的小土窝,因常年都是湿润的,它们不像北方那样,土地常会干涸裂开。这样,山上每一个湿润的小土窝里,都长着各种各样的果子,如:红军果、刺梨、刺牤牤,以及各式各样不知名的野花野草,有些小土窝里甚至还长着树,有野生的桃树、杏树、李树、花红树等各种果树,还有一些洪江厂人不认识其真面目的各种各样的树,这些长在土窝里的树,树根紧紧地裹着石头,根须则非常顽强地向下延伸着,直至渗进土里,其生命力真的是太顽强了,令人不由得肃然起敬。
响水坝群山迤逦,一山连着一山,似是绵延至天的尽头一般,每座山上都铺满了各色各样的花草树木,这些花草树木,一年四季的将山体覆盖成深深浅浅浓浓淡淡的绿色海洋。此地虽然人迹荒凉,但却风景旖旎迷人,美不胜收。
响水坝的风景确实是美丽迷人,但美丽迷人的风景里,却不产水稻,洪江厂人的口粮里,面粉占据了70%,而米只有区区的30%。以面为主,这令以南方人为主的洪江人十二万分的头大,南方人多不会做面食。以郑胜仁如此能干之人,做面食都不在行。他只会做馒头,包包子,如包饺子一类复杂的活,要擀面皮、剁馅等工序,他是想着都头大。
南方人觉得主食以面食为主,天天和面粉打交道,对肠胃简直是一种煎熬,是非常悲催的事情。响水坝的面粉,因当地加工水平低劣,面粉灰白灰白的,看着就令人难以下咽。洪江厂人觉得副食,诸如肉类、蔬菜等,没有那么丰盛,都可以忍受,对于主食以面为主,这是令南方人实在无法忍受之事。
在响水坝,行,交通不便,洪江厂人尚能克服之。吃,以面食为主,令洪江厂人觉得此地生活条件太过艰苦,不宜久留,,天天吃面食,这也是导致洪江厂人坚决要求离开此地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在那个特殊时期,小庐的同学里,有好些家庭条件不太好的孩子,他们之前两天,天天跟着家长来吃这忆苦饭,觉着这忆苦饭比之平常家里的伙食还要好。另外,忆苦饭除了做的好吃外,它还是全部由米饭组成的,这也是造成大家争着抢着吃忆苦饭的重要原因。
三线神秘之旅39_更新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