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章旻青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每天闷在房间里奋笔疾书。王业泓和刘嘉弢开始还时不时的过来看看,但看到章旻青的这个状态,也都识趣的不再过来打扰他。
六月廿五,是道试的日子。和前几场考试一样,刚过丑时,大家就起床梳洗,预备赶考。道试的考场,同样设在府学,经过上次的府试,倒也是熟门熟路。
唯一和上次府试不同的是,到了府学附近,向章旻青、王业泓他们打招呼的士子多了许多,不再像上次府试时那样无人理睬了。
经过上一次的府试和天一阁文会,章旻青在宁波府的士子圈里,也算是声名远播。凡是认识他的,都会率先向他行礼问好。
提学郭如川站在府学门口,注视着汇集而来的学子们,看着他们在挂着各县名字的灯笼下集结,可注意力却总是不自觉的放在了慈溪县这里。
在这几天,郭如川算是费了不少心思来出这次考试的考题,就为了想证明这章旻青是真有才学,还是有人为他捉刀代笔浪得虚名。
这样的事情,在这个时代并不鲜见,有不少人就是在得知主考官是谁后,找来考官以往的文章研读,然后根据考官的喜好猜题,请人事先做好,背下来后来参加考试。
为了尽可能的避免这种情况出现,郭如川特意梳理了一下他以往出题的习惯,作废掉了他来宁波府之前就出好的题目,重新出了题。
章旻青进了考场,找到自己的座位,就开始闭上眼睛养神,直到报题的鼓声响起,才睁开了眼睛。
第一道四书题: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
第二题却依旧是四书题:天下大悦,咸以正无缺。
前一题出自《论语·子路篇》。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第二题却是和截搭题,出自《孟子》滕文公章句下·第九节。周公相武王,诛纣伐奄,三年讨其君,驱飞廉于海隅而戮之,灭国者五十,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书曰:‘丕显哉,文王谟,丕承哉,武王烈,佑启我后人,咸以正无缺。
这道题是截取了两句话里的两个句尾拼接而成。这样的题目,想要靠猜题,那是非常困难的,四书五经里,可以摘取任意两句拼搭起来,意思却全然不同。这其实就是郭如川故意为之了。
下午未时开始,陆续开始有士子做完了考卷,陆续交卷。一直等到申时,场内已有小半人都已经交了卷,郭如川也没看见章旻青过来交卷。郭如川此刻的心情也越来越五味杂陈,他很想过去看看,那个章旻青是不是此刻仍旧是白纸一张。
按理说,他特意更改考题,似乎就是想让章旻青出个丑,可他却发现,他此刻的心里,并不想看到那样的结果。似乎是对章旻青抱有不少的期待。
直到申时末刻,他终于看到章旻青一手拎着考箱,一手拿着卷好的考卷,出现在他的视线里。
等到书吏把章旻青的卷子转呈上来,他对着章旻青挥挥手,示意章旻青等在一边,便急不可待的展开了卷子,要看看章旻青的文章写了些什么。
第一题: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
只见章旻青写道:“即刑罚所以失中,知礼乐不可废也。盖刑罚系民甚重也,以礼乐废而不中,君子能不求其端哉!
夫子意曰:政有相因,敝有必至。名之不正也,其渐之敝,可一二道哉。
礼乐所以饬治,刑罚所以惩奸,皆政之大也。然唯极辩之朝钦恤于五用,亦唯大顺之世尽心于一成,两者相反而相为用也。
……”
整篇文章,读下来,虽然没什么精彩的句子,倒也还算规矩。郭如川想了想,提笔在卷头批了个“可”字。
放下笔,他拿起第二份试卷。
这是第二题:天下大悦,咸以正无缺。
看着看着,他不自觉的就读出了声。
“大贤赞元圣大顺之治,而必征诸书焉。
盖文武之谟烈盛矣,而实周公成之也,此天下所以悦其治欤与?
昔孟子释公都子好辨之疑及此,若曰:世之治也,有启运之君,必有翼运之臣。吾常观于有周,而知周公一代之治功矣,盖文武嗣兴,虽足以对天下之心,而害有未除,民之望治犹未已也。周公相武王,而悉殄其害焉。
夫是以民安于拨乱,而万邦仰奠丽之休。物阜于胜残,而群生蒙煦育之利。
有夏固已攸同矣,兹则太和洋溢,而民悦益为之无疆。四方固已攸同矣,兹则至治浃洽,而民心益为之胥庆。
……”
“以周公之能,成就成康之治,民之望治犹未已,何也?”
周公旦是儒家极为推崇的一位政治家,在他辅佐下的西周政权,传说四十余年没有用刑罚惩治过百姓,是西周王朝最强盛的一段时期。但章旻青的文章里,却说那时候依旧“害有未除,民之望治犹未已”,所以郭如川有此一问。
“治国亦如肆之庖者,岂能人人皆喜?况人心不足,民之望治永不会已。”
站在堂下的章旻青回答道。
他这话的意思是说,治国就和酒店里的厨师做菜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口味一样,总有人满意,有人不满意。而人心更是永远无法满足,就算当时满意的,时间长了,也会变得不满意,好了还想更好。
听章旻青这么回答,郭如川不再说话,提起笔来,在这份卷子上也提了个“可”字,还在可字上画了个圈。
他刚才的提问,不过是想进一步验证这篇文章是章旻青自己写的,里面表达的思想是他章旻青自己的思想。他的目的达到了,自然也就不再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