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的扬子江岸靠近武昌城这边,一个女子从水中探出头爬到岸上,此人正是樊晚霞的贴身丫环翠香。
只见她穿着一身夜行衣,嘴里衔着一把刀身直窄的短柄刀,很顺利地摸出邾城,凭借自幼在江边练就的一身好水性,赢过毛穆之和他的两兄弟毛安之、毛继之带领的准备过江找人的船队,率先靠到武昌岸边,正准备偷偷潜入武昌城去营救樊小姐和她的情郎,可是刚刚从水里冒出头,就被江边值勤的哨兵发现。“什么人?”
翠香没让那人多喊,绕到那人背后,对着后颈一刀将其结果。
“不好,有刺客,赶快派人围上去!”后面的岗哨又喊了起来。
可是此时,黑衣人已经纵身一跃,从江堤一下子飞到了靠近城墙外的一处民宅的屋檐之上。
“快放箭!”
弓箭手朝屋顶那个方向准备万箭齐发之时,黑影又消失了。
“不好,一定是西阳蛮那边的刺客!赶快差人通知城内,注意保护庾征西安危!”夜里的王胡之,已经不再是前一天的酒鬼模样,他实际上已经被征西大将军庾亮委任为武昌城前线总指挥,只见他头著白纶巾,身上外穿一袭鹤氅裘,内着一套白盔甲,手持一副鹅毛扇,带着一支火把队站在江堤之上,宛如三国时期东吴大将周瑜的派头。王胡之事实上早已在武昌城外布置江防,并设置有一个城外晋军大营。
“副将殷浩听令,好好给我守住江岸!”王胡之开始下命令了。
“诺!”殷浩拱手领命。
庾亮原来的记室参军本是大才子王胡之,等到他将归隐山林的殷浩聘请过来之后,庾亮想让王胡之回到京城建康,但是,王胡之主动申请留下,他说:“下官我少见大德之人,殷浩才来,我还想与他在一起多呆几天。”于是庾亮就任命王胡之兼任武昌城前线总指挥,殷浩为长史,兼任王胡之的副将。
“备马,我要亲自将那贼人缉拿归案!”王胡之带上自己的短柄锤,骑上士卒牵来的一匹乌骓马,追了出去。
话说这王胡之,乃是琅琊王家的子弟。这琅琊王家在两晋时期之所以知名,要归功于其祖上——西晋太保、那位“卧冰求鲤”的大孝子王祥。西晋倡导儒教,标榜以孝治天下,因此,王祥在《晋书》中被排列在所有臣子之首,生前死后都十分显赫。王祥临终前,他将三国时代曹魏著名的兵器鉴别家吕虔赠给自己的一把腰刀,交给自己的异母弟弟王览。这把吕虔的佩刀可不一般!当初曹魏的工匠观看后,认为有佩有此刀的人一定会登上三公之位。吕虔对当时还是自己下属的别驾王祥说:“我不是可以做三公的人,这刀对我说不定还有害。而您有公辅的器量,所以送给您。”王祥坚决推辞,吕虔强迫他才接受。后来王祥到西晋时代果真官至太保!王祥送刀给王览,说:“你的后代一定兴盛,足以配此刀。”果然,王览的后代——琅琊王氏家族,从东晋初年开始贤才济济,成为其后光耀几百年的江南第一望族。王览自己也与哥哥王祥一样“孝友恭恪”,但是,在西晋时期名气没有哥哥王祥大,最后以太中大夫致仕,与其兄王祥一样长寿,活到73岁(王祥活到85岁)。虽然王览生前没有哥哥王祥那样显赫,但是,后代却比王祥的后代繁茂,我们说的东晋琅琊王家主要就是指王览的后代,“王与马共天下”中的“王”,也是指此。王览一生共育有6个儿子,老大王裁,其长子就是前面提到的那位王导;老二王基,其次子就是后来逼死东晋开国皇帝(晋元帝司马睿)的王敦;老四王正,其长子王廙就是取代陶侃、后来被王敦任命为荆州刺史的那位,而这个王廙的次子就是这里提到的王胡之。
根据历史记载,这个王胡之,其早年经历充满了江湖传奇中的恩怨情仇色彩。在第一次王敦之乱中,被王敦、王廙所杀的谯王司马承的儿子司马无忌,从小就与王廙的儿子王胡之关系很好,司马无忌的妈妈因为王敦家族的势力很大,也不敢告诉儿子,一次,王胡之又来找司马无忌玩,妈妈才将实情说了,听到自己的好朋友竟然是杀父仇人的儿子,司马无忌抽刀狂呼,出门就要杀掉王胡之;又一次,就在应詹去江州做刺史的时候,群臣都到新亭送别,司马无忌和王胡之都去了,但是,因为人多相互没看到,谈论中,一个人说:“司马承被杀其实并非王敦的主意,那是王廙自作主张。”司马无忌此时也看到了王胡之,抽下卫士的腰刀,上前就去杀王胡之,王胡之逃到水中被船上接走,才逃脱。事后司马无忌被御史中丞车灌弹劾,要治其谋杀的罪,但因晋成帝惜其勇武,特意下诏,给他一次机会,故得以缴钱代罪。
暂且不说王胡之遇到翠香,两人将会发生如何惊心动魄的打斗,且看看此时的武昌江边,毛家的船队已经靠岸了。毛继之拿出令牌,岸上的哨兵一看是征虏将军毛宝的家丁部曲,连忙让路,并告知殷浩。殷浩连忙派人将他们引进武昌城内。
“拜见庾征西!”
深夜的城内庾府经过这么一闹,已经是灯火通明。庾亮一看是爱将毛宝的家人,连忙起身相迎,一一扶起毛氏三兄弟。
“贤侄深夜来访,到底所为何事?如老夫能够帮得上忙的,尽管讲来,不必客气!”庾亮语气相当客气,但说的却是一口颍川特色的中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