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金大侠不再写武侠,古龙也撒手人间,但随着网络的发展,在网上涌现了一批敢于言“武”的弄潮儿,其中不乏佳作,虽不能传于后世,但也让人耳目一新,使我们在渐进沉闷的武侠世界里找到了一丝曙光,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我一向不是很喜欢温瑞安的作品,感觉他的“诗意”我一点都领略不到,反倒觉得文中“湿意”盎然,让人读起来很难受。老温的标题一般也是标新立异,比如“劫机”
“飞机”,用老温的解释,“飞机”是“飞来的机会”。某些人名的运用更是恶心:“走井法子”“艳芳大师”,暂且不论“走井法子”到底是什么玩意,这艳芳大师实是媚俗到了极点!一个出家的大和尚,法号会叫得如此令人侧目么?老温你为了某种寓意,也不用这么糟蹋出家人吧?即使“艳芳大师”佛法高深,已到了“见山不是山”的境界,那也要顾及到世俗观念吧?
总之,我和老温很不对盘。
但在昨日,我在清韵书院(qingyun)读到了初子琴兄的《红袖?挽留——解读[说英雄?谁是英雄]》,我才认识到了老温的不容易。在温瑞安的《说英雄?谁是英雄》系列里,江湖人物显得那么的无奈,在众多的政治势力(奸相蔡京、大内、六扇门等等)面前,是那么无力,在整个的历史环境里,更是无力回天,悲剧的结局是必然的,在某种程度上讲,这也是温瑞安对武侠小说经过一番尝试探索后的心灵写照。
由于他的人生履历不同,所以在他的武侠世界里,是那么的令人迷茫,让人急躁不安,读了他的小说,整个人似乎迷失在浩渺的江湖中,再也找不到自己,读小说的带入感更是提也休提,温瑞安总能把你的参照物砸个粉碎!所以,我不喜欢老温的书。
他的小说是灰色的:天空是一片阴霾,只是沉闷的下着小雨,落在行人的肩上,打在人的心底。远际偶尔也会打几个雳闪,但那闪电也仿佛是血红色的,那滚滚的雷声中更是夹杂着声嘶力竭的呐喊……
不可否认,老温也试图走出一条新路来,但他没有古龙那么幸运,他没有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他没有成功。实际上,他的《说英雄?谁是英雄》系列,立意很好,可能他才力有限,不能担当如此重任,才变得如此支离破碎,甚至有些惨不忍睹。如果他能用高阳和司马紫烟那样的角度来描写人与人的关系,而不是选用“古龙体”,情况也许会好得多。
关于我前面提到的温瑞安“媚俗”问题,这也是温瑞安的悲哀。现在看来,这似乎也是一种自我讽刺,自我摧残,一种文人自虐的表现。诚然,古龙的散文体小说在现在看来,很有一种意境,但老温的诗体小说更像是“尸体”小说,在我们面前毫无目的的罗列着。现在的快餐文化使人没有闲心去体会什么“诗意”了,这是温瑞安没有想到的。况且他的什么韵律美实在是不怎么样呢。也许有人可以体会到其中的妙处,但他的这种做法已经脱离的大众,只是像孩子一样的玩弄文字游戏罢了,他只为了好玩,而完全不顾及其他人的感受,所以,这也是我这个俗人不能容忍的。老温的这种尝试,在我看来,应该是失败了。也许他也在很用心的去写,用心去营造那份韵律美,可惜能懂的人太少了,即使有懂的,也许人家更喜欢传统的诗词,他的这份心思也是白用了,可悲,可怜,可叹!
金庸善于写人,这使得他笔下的人物比其所作的事情更有名。我们可以毫不费力数出:胸无大志、处处被动的张无忌,精灵古怪、爱耍滑头的韦小宝,古板方正的郭靖,等等,金庸笔下的人物几乎个个都不同,即使是配角也是如此。古龙正好相反,他善于说故事,故事说的惊心动魄,而人物却是模模糊糊。古龙笔下的人物,除了小鱼儿,李寻欢,郭大路等少数几个人物外,大多比较“酷”。谁又能说出陆小凤与楚留香在性格上,有多少不同点?太少了!让人爱不释手的,不是古龙笔下的人物,而是他那扣人心弦的故事。李寻欢与上官金虹的绝世一战,李寻欢的出手一刀!是那么令人向往,那么的令人心醉。楚留香与水母阴姬的致命一吻,石观音的自恋,让我们看了,先是一惊,然后想笑却不敢笑。
怎么才能是一部好的小说呢?它首先要有卖点,有能让人不忍释卷的理由,否则的话,很难成功。其次,他的文笔要好,它的精彩场面是:合理的叙述顺序,到位的形容点缀,场面气氛的烘托,人物的细微表情与动作,让人看了,仿佛是在看一个三维立体的慢镜头。吴宇森拍电影时,常用的“暴力美学”慢镜头,恐怕就是受武侠小说的影响。而小说中精彩的场面又恰恰要让读者有类似的感觉,在这点上,古龙小说所描写的场面经常有“暴力美学”的影子,不知道是不是巧合。
小说的内容不仅要吸引人,还要有多处伏笔,这样才能增加趣味性。前后多加呼应,既防止读者的一目十行,又能加深读者对书中某些人物的印象。我在读金庸的小说时,曾经想快些读,但是一快读,读到后面的时候,就会产生困惑,遇到某些陌生的人或事不知由来,又只好回头慢慢找寻其源头。当然,幽默的笔法如今也被人称道,不过,这可要看作者自己的功力了,太低级趣味的,偶尔遇到还可以,太多了,也让人厌烦。比如某武侠作家笔下的人物,一开口就是“我x”,一开始看着还可以,但一本书的人物是这样,两本,三本书的人物都是这样,难免让人不快。
现在小说的弊端是情节老套:武侠里总是有报不完的仇,灭不完的邪教;玄幻中总有上不完的学院,打不完的擂台,参加不完的选拔赛;这些东西,偶尔为之的确让人耳目一新,但大家都这么写,让人看了就不想再看了。你再看看金庸的小说,有几部是报仇的?《射雕》中的段天德是个不折不扣的小人物,故事也没有因为他的死而结束。《笑傲》的魔教更是被向问天发扬光大,而且里面最邪气的嵩山派却是个不很入流的名门正派(嵩山派如此邪气,也是因为他想挤进一流门派而已)。《倚天》里的魔教更是夺得了天下,最后得意的也是卑鄙的朱元璋。所以,故事老套是一大弊,现在的武侠不应该再以报仇为主题,以报仇为主体的小说太多太多,应该寻求新的突破点。
现在的小说另一弊端是:人物说话太多,总是“道来道去”,让人看了犯困。胖子的建议是,适当的加一些情趣化的动作,效果会好得多,比如胖子自己写的《江湖》,其中有这么一段:
五娘冷笑道:“人家叫的那声‘大叔’可叫的真甜啊,真是让人受不了!她怎么老是来缠着你?”任独行爬起身,揪了一下五娘的鼻子,笑道:“她才多大?你没有听她叫我‘大叔’嘛?哈哈,她也叫孙碧‘大叔’,把孙碧刺激的不轻。哈哈……”
五娘伸手轻轻推了一下任独行,撇着嘴道:“哼!……”
而最开始,胖子写的是:
五娘冷笑道:“人家叫的……她怎么老是来缠着你?”任独行笑道:“她才多大?……把孙碧刺激的不轻。哈哈……”
五娘冷笑道:“哼!……”
我不知道大家是怎么看着两段的,反正胖子看到最开始写的左一个“冷笑道”,右一个“冷笑道”,整得我心里也跟着“冷笑道”:这是什么狗屁玩意,毫无变化。
而后来,我加了“任独行爬起身,揪了一下五娘的鼻子,”把夫妻间的玩闹写了出来,实际上也是任独行通过这个动作向五娘表明自己的清白,没有把五娘刚才说的话当回事,所以才跟五娘闹了那么一下。而五娘的“伸手轻轻推了一下任独行,撇着嘴道”,更是说明了任独行方才动作的效果:说明五娘已经不是那么在意了,只是还有些挂不下来脸与自己的丈夫讲和,才有说了那么多边缘话,给自己下台阶,期望丈夫再哄哄她。所以她才失言说错了话,当然,这是后话了,在说下去,就成胖子的自我吹捧了^_^
由此可见,恰到好处的动作可以使整个故事生动了许多(还可以增加许多的字数哦^_^),使得读者有兴趣读下去,否则的话,“道来道去”的,那可就成了念台词了。
武侠里的景色描写也必不可少,可使很多人不会运用。景色描写实际上是烘托气氛,如果处理得好的话,会增色不少。比如凤歌兄的《昆仑》(在清韵书院就可找到):
他解到这里,心胸舒畅,一时兴起,走出石阵之外,只见茫茫烟水间,数叶“千里舟”盘旋往来,正撒网捕鱼,舟子们悠然自得,以诗词遥相唱和,清扬歌声,响彻湖上。
此时的主角正是大道得悟意气风发的时候,看了眼前的“渔歌唱晚”之景,真个回肠荡气。读者看了也感到一股沁心的清凉,一份难得的平静。所以适当的景色描写,绝对可以取到一个好的效果。
要注意的是,小说与电视不同,在电视里,蒙太奇的穿插手法让人赏心悦目,可以运用强烈的对比,而小说不可以,如果在非常紧张的情节里,强插入宁静平和的景色,不但不会带来强烈的反差,反倒让人厌烦。电视里,这么运用,画面可以强迫观众看下去,造成强烈的视觉效果,小说则不行,如果没有很好的技巧,最好不要这么做。
温瑞安的韵律美就是这样,因为他无法强迫读者仔细研读某段文字,所以他原来设想的韵律美也就荡然无存了。
此外,武侠小说的另一个误区:打斗描写眼花缭乱,作者自以为得计,其实不然。如果你仔细看看金庸的小说,你就会发现,金庸的小说虽然打斗场面激烈,但是他也不会一招一势的全部照搬。一次描写,动作一般不会超过三招!而后,马上加上作者自己的评论,或者其他人的评论,议论,然后再写,再评论……这样,既有局部又顾及了整体。就像转播足球比赛一样,虽然镜头跟着足球走,但精彩射门,精彩配合,电视也会重放,让观众再次体味一下。试想一下,如果足球比赛的转播画面只能看到一个大大的足球,然后再看到不同的鞋,不同的脚把球踢来踢去,几乎看不到运动员的样子,这样的转播,有人愿意看么?不迷糊么?武侠小说也是一样,作者不是武术指导,不用一招一势的演练给大家看,多留点幻想空间给读者不是更好么?
再以《昆仑》为例:
梁萧见状,使了个“隐逸境”的“许由洗耳”,一手卸开明三秋的“五岳散手”,然后顺势将头一摆,招出“披发入山”,他发髻已落,头发散乱,使出这招再合适不过,乌黑发丝随风一荡,向明三秋双眼扫去。明三秋眼前一迷,急忙仰首闪避。梁萧旋身出掌,按在他腰腹之间。
谁知道“许由洗耳”到底是怎么回事?但,下面的“披发入山”写的却是详细,让人看了连连点头。这就是打斗描写的范例,不拖沓,但该详细的地方就详细,不能扭扭捏捏的吝惜于笔墨,那样反而不美了。
当然,其中也有异数:古龙。古龙的小说飘逸不群,武打描写力图简洁明快,重势不重招。书中人物往往一扬手,对面的人就倒下了。比如我们熟悉的李寻欢,出手就一刀!但古龙在人物的战前描写更见精细,弥补了招式上的不足。但是,现在我还没有遇到能老老实实把武打招式进行到底,而又让人觉得写的精彩的作家。
怎样使小说的句子好看呢?多用对仗,排比,对偶。这样读者读起来才觉得够味道,句子才显得有分量。比如胖子的《江湖》:
但凡繁华所在,往往也是鱼龙混杂之地,三教九流汇聚之所,扬州的这条青石路也不例外。路的两边有大声呼喝、抱拳走场,打把卖艺的江湖汉子;有说话遮遮掩掩、神神秘秘,算命测字的铁嘴先生;茶馆中坐着口若悬河的说书人;戏棚里走着唱念做打的梨园戏子凡此种种不一而足,端的热闹非凡。
上面就是范例,这可以显示出作者遣词造句的能力,让人看了,感觉华气满堂,有股韵味。当然,如果不运用传统武侠的写作技法,那么不运用排比对仗的技法也是可以的。现在的小说往往在用词上时代感极强,这可能是因为作家的文学底子不如前辈们有关,选用贴近时代的词语是一种变通。而上面的那段文字,胖子是为了《江湖》的整体韵味,不得以才如此的,就这样,上面的那段话,胖子还足足花了半个小时才憋出来。而且现在看来,还有很多缺失的地方,可惜胖子才华有限,无以为继,只好晾在一旁显眼。所以,如果文底不够的人勉强这么做,往往费力不讨好,一如《红楼梦》里薛潘作的那首“嘤嗡韵”……
此外,作者的知识面要宽,描写起事物来才让人感觉像那么回事儿。比如《江湖》中的:
孙碧虽然对书法没有研究,难书行草,不辨欧柳,但也觉得这四个字写得实在是好。
这四字真可谓行走流畅,架构严谨,看似信笔之作,却又不失法度,蔚然一派大家之风。也正因为字写得好,而这字句却如此粗俗,反而感到一种说不出的别扭。待他细看,又发现了左首旁留款的几行小字……
胖子对书法实在是一窍不通,但也知道“架构严谨”一说,也知道横幅的“留款”在那里,用词显得专业,就让人觉得有说服力。否则,就用一个好字来形容任独行的书法,不是显得太单薄了么?
胖子还以为,细节描写也能引人入胜:他发现这汉子虽然走路叮当乱响,却毫尘不起,那双软底快靴的鞋帮更是一尘不染,显是这汉子轻功了得,内家功夫恐怕也有其独到之处。
这段描写,不仅说明了被观察者的来历不凡,也说明了观察者的眼力。暗示了两个人都是高手,而且被观察者在极力掩饰自己武功的这一点上,也说明了被观察者的阴沉。
胖子说了这么多,只为抛砖引玉,希望以后在网上能看到更多更好的武侠小说,胖子期待这一天。
胖子闲言:胖子老是拿自己的《江湖》做例子,实在是没有办法。因为它是我写的,我在写《江湖》的过程中,注意了以上提到的这几点,所以体会比较深。我不是故意的自我吹捧,还望大家原谅则个。
江湖_江湖全文免费阅读_更新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