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
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
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
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
这回要说的是徐州,虽然这徐州城守将孟乔芳和李国翰都是清军中一流的猛将,可是围攻徐州的主帅郝永忠也是明军中数一数二的彪悍,在于七侠出现之前,他才是大明军中头一号的人物。又是两强相遇,这让已经耗时两个月的徐州之战从一开始就充满了血腥气味。孟乔芳、李国翰两部人马各有人和人,其中孟乔芳部还有骑兵9000人。
从初尝了明军中葡萄牙佣兵的精准火炮的厉害后,他们并不准备一味龟缩在“坚城”里挨炸。也曾几次三番的率军出城接战郝永忠与焦琏,更是数次出动骑兵试图踏平郝永忠和焦琏的连营。只是由于朱四事先早已经获悉孟乔芳的这支骑兵的厉害,孟乔芳的这支骑兵部队也曾在西安和扬州城两次大战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所以朱四从围城之初便预先安排了明军中最为精锐的御营北军骑兵的全部人马辅助郝永忠攻城。
这也让孟乔芳的骑兵没有讨到任何便宜,无论是骑兵还是步兵的出城作战,清军出击了几次就被打回去几次。不但收效甚微还伤亡惨重。孟乔芳、李国翰这才感到这一回是遇到真正的敌手了。在明军御营的扩编过程中,王永镇所在的御营北军骑兵被编为六个骑兵军中的第一军,归属于骑营三个都督之一的马万年麾下。王永镇也升任御营骑兵第一军指挥使,部队规模也从人扩充到了人,并继续在徐州配合郝永忠攻城。
同样荣升的御营伍军第五镇指挥使焦琏也带着得到增强后的所部人继续包围徐州。而且除了原有的葡军炮兵700人以外,新建的神机营人也由贡萨洛和瞿式耜带领着悉数来到了徐州城下。如果再加上徐州城的主攻部队:郝永忠的人,明军在徐州城外的总兵力达到了令人恐怖的人,接近清军守军的九倍,而且还是在和清军没有遭受战损之前的数字进行比较。毫无疑问,朱四是想要拿徐州城内清军两大悍将进行练兵的,完全是在拿实战在当演习来打,这场战斗也几乎已经没有任何悬念了。
就算是如今多尔衮的清军主力部队面对如此多的明军主力部队,也不敢说可以取胜,孟乔芳和李国翰凭借手中仅有的数万残兵,又怎能翻得了天呢?面对着明军的三日一攻城、日日大炮轰的蛮横,孟乔芳与李国翰真的不能再这样挨下去了。这夜孟乔芳与李国翰两人在一种绝望的气氛之下,喝得一场大醉,赶在两个人还清醒的时候进行了一些对话,期间李国翰说道:“总督大人,算来你我一同为国尽忠,转战南北已有数年了。期间有多少次大战都是险中求胜,就连明军唯一的一字王‘蜀王刘文秀’也是我们的手下败将。不过这一次的徐州围城,很有可能就是你我二人此生的最后一战了。”
孟乔芳喝尽了一壶酒,吃了几口菜,坦然的问道:“我想李将军不会是胆怯了吧,您可一直都是我大清军中的榜样啊?”李国翰与孟乔芳相处日久,两人关系和睦,听到孟乔芳这么问他也没有动怒,只是一副无所谓的表情说到:“总督大人说笑了,我李国翰虽然担不起什么军中榜样,但是自太宗年间起大清皇室对我李某人的恩惠,李某人也是铭记于心,这一腔血的颜色是不会变的。这一次徐州的战事,总督大人若有妙计能令我们扭转乾坤是最好,如若不然你我二人就算一起死在阵上也是件快事儿。”
孟乔芳与李国翰的战友情义很深很深,二人也都是受着大清皇室两代的恩惠,忠心自是一般无二,只是听闻连多尔衮都败在了大明皇帝的亲征之下,如今他二人面对十倍于己的敌军,孟乔芳又何尝有把握说可以战而胜之呢?如果能,又何必等到如今明军又增加了数十万兵力来围城呢?只是到了如此地步,除非献城投降,否则就必须想出些抽身的办法来。
孟乔芳和李国翰的谈话间,两个人的酒杯谁也没有放下,都是说着、喝着,还都是海量,越喝越想喝。孟乔芳这时又问李国翰道:“城北武宁门外至黄河岸边,乃至九里山上到处都有明军重兵;城西城南自不必说;就连城东河清门外与黄河之间那段狭小的距离内都有明军的营垒了,想突围恐怕只有死战一条路了吧?”李国翰深以为然,点头称是。孟乔芳又继续问道:“你知道明军主帅郝永忠的为人性格吗?”李国翰想了想回答道:“我只是听人说过他这个人的勇悍,他曾经在赣州之战一举全歼了何洛会和刘良佐的所有部队,还亲手杀死了何洛会和刘良佐两人。还听说在这一战之前他还等着毫无准备的何洛会大军准备好了以后才发起进攻,他要杀的人好像也必须在他面前拔出刀来他才会觉得痛快。”
李国翰点着头道:“嗯,这个郝永忠就是这样的一个怪人,也许我们到是可以利用他的这个怪癖。”李国翰下意识的问道:“怎么利用?”“你去找他单挑,约定你赢了他就让他放咱们走,若是你输了我们就投降。自问论临阵杀敌的武功我比不过你,而郝永忠这个人的武功就算再厉害,恐怕也不会比刘文秀还强吧?否则凭什么刘文秀是一字王,而郝永忠只是太子少保、兵部右侍郎啊?比李定国的兵部左侍郎还要不如。所以烦请李兄一试,也许能够搏得你我兄弟二人的一条生路也说不定?”
李国翰也被孟乔芳的这个主意打动了,郝永忠是大明军中超过李定国和刘文秀的猛将这一事情,只有最为了解这三人实力的马进忠知道,马进忠告诉了朱四以后,这个世界上知道此事的便只有两个人,而刘文秀与李定国的威名,在清军之中则更为响亮。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