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清奺明显感觉到董氏在听到荣华堂的时候,抱着自己的手紧了下。
刚下轿,便看到苏彦武带着苏清栩和苏清楠也到了荣华堂门口,苏清奺央着董氏要自己下来走,董氏便两手边各牵着苏清楠和苏清奺,跟着苏二爷在一群仆妇丫鬟的簇拥之下,过了垂花门,走进了荣华堂。
苏清奺透过满院的牡丹花,看见正中五间上房,雕梁画栋飞檐吊角。两侧抄手游廊间厢林立。正房门檐下站着几个身着翠色衣服的俏丽丫鬟,一见到他们,其中一个就迎了上来。
“奴婢给二爷,二夫人,大少爷,二少爷,五少爷,九小姐请安。”迎上来的丫鬟头上戴着鹅黄色的宫花,衬得她小脸越发的白皙。她的眉眼弯弯,说话间透着股说不出的机灵劲。
苏彦武并没有说话,只是微微点头示意,径自向前走去。这丫鬟虽然马上恭敬的退到一边,可是董氏还是看到她带着羞意,偷偷的看了苏彦武一眼。她看了平嬷嬷一眼,继续往前走去。
平嬷嬷笑着拉起小丫鬟的手,塞了个荷包给她。“我许久未回府,这么可人的姑娘竟是第一次见。敢问姑娘芳名?”
那丫鬟接下荷包,脸上笑意更浓,脆声答道:“奴婢叫半夏,刚到老祖宗屋里服侍才半年。”
半年?那岂不是他们二房要回京的消息刚传到家不久。呵,董氏心中不由冷笑。这一知道二儿子要回来了,屋里就添了一个貌美的小丫头。意欲何为,还不明显吗?今个儿又让这个小丫头在门口候着他们,是存心给她添堵呢!
荣华堂内苏家大家长苏太傅和杨氏端坐在主位,除了大老爷外,一众媳妇,孙子孙女都围坐在一起。
苏彦武见到久违的双亲,难掩激动,带着妻儿跪在蒲团上行拜礼。“父亲,母亲不孝儿回来了。这些年未能在二老身边尽孝,是儿子的不是。”
“我儿快快起来,回来了就好,回来了就好!”杨氏拿着帕子不住的抹泪,她对这个出息的小儿子最是得意,苏彦武在外当官九年,虽然每三年会回京述职,但寥寥数日,根本难解思念之苦。年纪大了,越发的希望儿孙都能在身边,日日见着了才好。
“食君之禄,忠君之事。你把陛下交代的事情做好就好。”苏太傅虽然也牵挂着儿子,却不能像杨氏那么妇人之仁。
“栩哥儿,楠哥儿,长高了也瘦了。上次见你们才到这里,如今都要赶上你们的父亲了。”杨氏上次见两个孙子,还是三年前。十四五岁的少年正是长个的时候,莫说三年,就是隔了三个月,都能明显高出一截。
杨氏对着两个大孙子感慨了一番后,将目光放到了苏清栎和苏清奺身上。两个粉雕玉琢次瓷娃娃,穿着同款式的斜襟短袄,胸口挂着如意金锁,就像是观音娘娘座下的金童玉女,看着就让人心生欢喜。虽然对董氏不喜,但不得不承认,董氏生养的孩子那都是一等一的好,苏家的那些小辈,没一个比得上。
“这就是栎哥儿和奺儿吧!快来,让祖母好好瞧瞧。”两个孩子自是乖巧的上前,被杨氏搂在怀里,心肝宝贝的疼了一番。
比起杨氏,苏太傅的感情内敛的多了。等苏清栎和苏清奺给大家一一见礼,认了亲后,便带着苏彦武父子三人去了前院书房。相对于苏彦文这个儿子,他现在更看中苏清栩这个长孙,不出意外,以后他就是苏家第三代的顶梁柱了。
等苏太傅走后,大家少了些拘束,荣华堂热闹了起来。杨氏与小辈们逗趣,三位夫人自在一起说话。小杨氏细细打量了董氏一番,这么多年不见,董氏似乎没有什么变化。还如同二十多岁的模样,皮肤白皙,连一丝细纹都见没有。一看就是生活的很好,没有什么烦心事样子,心下便有些嫉恨。
小杨氏仗着自己是杨氏的嫡亲侄女,又是忠勤伯俯嫡出大小姐的出身,自诩比董氏高了一头,但却偏偏什么都比不过她。初入府中,两人比夫君,大爷虽为长子嫡孙却没有什么建树,比不得苏彦武连中三元,入了翰林,以后必定是前程似锦。子嗣上面,她连生两个女儿,董氏接连两个儿子,底气十足。后来,她院里多了姨娘、庶子庶女,董氏的院子却干干净净的。她鼓动着姑姑塞了个姨娘进去,还没高兴几天,这姨娘就被苏彦武打卖了出去,自己儿子干的,杨氏连脾气都不能发,也就是在晨昏定省上为难下董氏。再到后来她好不容易生下了长房嫡长子,董氏又跟着诞下了代表祥瑞的龙凤双胞胎,简直就是跟她唱对台戏。不过好在那会儿董氏还跟着苏彦武在任上,苏太傅和杨氏虽然高兴,但看不到摸不着的,感情到底比不上在身边养大的桓哥儿。
看着杨氏身边撒欢卖娇的苏清桓,再想到如今自己身为长房长媳,管家大权在握,小杨氏不由得朝董氏露出了得意的笑容。
“二弟妹,你们的院子我已经派人收拾好了。若缺什么,只管跟我说,千万别客气。”
正在和三房林氏说着话的董氏闻言笑道:“大嫂准备的必然是周全的。”
林氏心中嗤笑,小杨氏这是在董氏身上找优越感呢!虽说苏家是世家大族,但府上主子多,婚娶嫁丧的,花起钱来跟流水一样。苏家的祖产,俸禄还有上头的赏赐,都是有定数的,一年加起来几万两的收入,堪堪够个嚼用。也就小杨氏,以为抱着个金蛋,在董氏面前还摆起谱来。也不看看这些年,二房每年送回来的节礼,哪一样是凡品?光送回来的那些银子,就抵得上苏府好几年的收入了。这还是送回来的,二房手里的呢?
想到这里,林氏觉得比起大房没什么前途的苏彦文和拎不清的小杨氏,以后还是多跟二房董氏走动比较好。再言语间,就带上了点讨好,一时二房三房相谈甚欢,独留小杨氏在一旁暗自气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