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摇摇头,下意识伸手触摸石碑,入手感觉一片冰凉。
手指顺着那龙飞凤舞的字迹移动,一个个触摸,直到摸到刘伯温的落款红字上,突然,指尖一热,仿佛从那字上,有一种莫名的力量顺着手指涌进了身体。
同一时间,杨乔贴胸放的怀表上,琥珀阴阳鱼也变得灼热,这是……
轰!
仿佛天崩地裂,无尽的光芒涌入视线,一副副碎片般的画面涌入脑海。
公元1363年,元末至正二十三年。
血色鄱阳湖。
相传,唐时著名诗人王勃前往交趾看望自己的父亲,路过腾王阁,为壮美的山色湖光所感,一挥而就了流芳千古的腾王阁序。当年轻的王勃登上腾王阁,远眺碧波万倾,水天相连的鄱阳湖,不禁壮怀激烈,下了为后人传公颂千古的名句——
落霞与取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此时杨乔看到的却不是那样诗情画意、儿女情长,他看到的是……血。
残阳如血近黄昏。
前方是遮云蔽日的巨船战舰,连天接地,一望无垠。巨船上飘舞的旗帜如巨大的斗蓬笼罩四合。
乌云压城城欲摧。
这是,汉王陈友谅的六十万水军本阵。
与之相对的,吴王朱元璋率二十万大军倾巢而出,与陈友谅对峙在鄱阳湖中决战。
大战,已经持续数日,胜利的天秤在陈友谅的绝对实力下,一点点的倾斜。
昨日鏖战,汉军中更是冒出绝世猛将张定边,于数十万大军中狂飙突进,率船突破数万战舰拦截,直插吴王朱元璋本阵,差点就让他将吴王生擒活捉。
危急时刻,如果不是吴王这边大将常遇春一箭射伤张定边,几乎已经让他得手。
借此威势,陈友谅挥军辗压,差点令朱元璋这边崩溃。今天上午还是借着大将丁普郎率军反冲陈友谅的战阵,才稍稍止住溃败。
但所有明眼人都已看出,失败,只是个时间问题。
夕阳如血,滴进每一个吴王军人的心里。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样的美景,我们明天还能否看到?
吴王的旗舰战船中,气氛沉默而压抑,在旗舰最深的房间里,最高统率朱元璋正和自己的心腹将领召开最后的会议。在这场会议中,将商议出下一步的对策。
要么胜利,
要么败亡。
没有第三条可走。
会议室的布置简单而朴素,正如朱元璋的为人一样,一切崇尚务实,不尚奢华。
在会议室正中的木椅上端坐一人,马脸宽肩,身量高大,气势威严如虎,他的双眼熠熠有神,如电光一样扫过所有人。
此人,便是吴王朱元璋。
在他的左手边,分坐着吴军最高将领——
徐达,常遇春,傅友德,郭兴、郭英,冯胜,丁德兴等,可谓是将星闪耀。
在他的右手坐着谋臣,以多谋善断的刘基刘伯温为首,以下分别有宋濂,章溢,叶琛等。
“孤王与陈友谅鏖战至此,各位有何良策?”朱元璋环顾一下群臣首先开口了,他的声音低沉,隐透金石之音,显示他是一个充满决断力的人。
在场诸将和谋臣各抒己见,可是却没有任何能拿得出手的好办法,朱元璋的眉头拧在一起,一股焦躁的情绪在他心中升起。他明白,如果没有退敌良策,明年的今日即将是自己的祭辰。
他的目光从身边的将领一个个看过去,这些大将们,这些智囊们,难道没有一个人能与孤分忧吗?
终于,将领中郭兴提出一计,用火攻。
当今的局面和昔年三国赤壁何其相似,陈友谅同样是巨舰楼船,铁锁相连,莫若用三国孔明故计,以火攻来破敌。
此计,当然甚好,但是在具体的执行上,有一个尴尬的问题——
没风!
是的,就是没风,施火攻必须顺风而为,此时天公不做美,如果冒然放火,只怕没烧到陈友谅军,火势倒卷回来,还会伤己自己。
还有什么好办法?
没办法。
只有等。
朱元璋的目光再次深深的看向眼前这些生死与共的战友,他知道,今天这一夜后,或许明天有些人就会看不到了。在战场上,谁也说不准自己是否会是下一个亡者。
当他的目光看到谋臣中的刘基时,目光一亮,从刘基身上,看到了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
这位首席谋臣的眼中,没有纠结,更没有半点慌张与动摇,有的,是成竹在胸的智慧定计。
朱元璋很熟悉刘基的这个眼神,就像至正二十年,陈友谅第一次强袭己方一样。当时手下众多大臣有的主张投降,有的主张逃跑,只有刘基表示坚决抵抗,并定下计策,此后果然凭此大败陈友谅。
“伯温留下。”
朱元璋缓缓开口道。
……
寂静的暗室中,暗天干地支摆放着密密的灯火,在这灯火中间,一名文士跣足披发,手持宝剑以一种奇异的节奏在舞踩,或者说是祈襄。
这个人是,刘伯温!
杨乔此时代入到历史长河中,亲眼看到这一幕的发生。他现在的视角很奇怪,并不像是无关的旁观者,而像是事件的参与者,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在他的目光里,只见刘伯温脚下踏罡布斗,以一种风水玄门的玄奥步法踏着某种阵势,手中宝剑在空中仿佛画出莫名的符咒。
“风来!”
刘伯温长剑一指,暗室中灯火璀璨闪耀如漫天星辰,随着长剑的指引拖出半尺毫光。
就在这一瞬,舰上的大旗“呼啦”一下抖得笔直。
起风了。
有风,就有火!
古有诸葛借东风,今有刘伯温借东风。
同样的火攻,同样的以弱击强.
历史,就是一场轮回。
舰外传来隆隆战鼓声,吴军气势战意沸腾到极点。目力所见,无数的小舰如飞蝗般咬向汉军大船,火光漫天。
大局已定。
“咣啷!”
刘伯温手一松,指间宝剑跌落在地上,他全身大汗淋漓,几乎虚脱。看着汉军大船陷入火海中,目光无喜无悲,忽地扭头向杨乔的方向道:“我做到了。”
做……到了?
他是在跟我说话?
他看得见我?
杨乔心中剧震,蓦地眼前光华闪烁,画面再变。
至正二十三年十一月,武昌府。
刘基面色有些苍白,但精神却出奇的好,就像是在透支生命一样。
他此时正身处在一处古怪的洞穴内,双眼亮起非人的光芒,那样的耀眼,仿佛有无穷的火焰智慧自他的眼中迸发出来。
在他身后拱卫着吴国的军士,一个个抽出兵刃在手,护着刘伯温,如临大敌。
在刘伯温前方,洞穴深处,似乎有什么东西在蠕动,杨乔本能的感觉那是很重要的物事,他努力瞪大眼睛,终于看见了,那里是……一条盘绕的,龙!
龙脉!
“臣刘基奉吴王命探寻天下龙脉,为求一统,特立此碑文以记之。”
一座巨大的石碑被挥汗如雨的军士们立起,刘伯温手执狼毫,在上面龙飞凤舞留下墨迹。
在他身前不远处,一座座风水大阵将龙脉困住。
杨乔看着这一切,诡异的代入到另一个人的视角,他感觉看到刘基做的一切,自己的内心充满着忧虑与沉重。
为何会这样?
画面再一次破碎……
还是在这处洞穴,主角依旧是刘伯温,但这一次的刘伯温容颜显苍老了许多,两鬓间都泛起了花白。
他缓缓走到当年的碑文前,伸手抚摸,口里喃喃自语,然后吩咐身后的军士动手,将原先的碑文全部凿去,然后在旧石碑上,重新题字以记之。
这,就是杨乔之前在洞内看到的石碑内文——大明,刘基敬立。
大明,难道这个时候明朝已经建立?
杨乔心中惊异莫名,只见刘伯温回头令军士们退出,只剩他独自提着宝剑,走向困着龙脉的风水大阵。
杨乔看到这一幕,呼吸不禁都略微急促起来。
生平第一次,有机会近距离观察到龙脉情况,这是不可多得的体验。
随着刘基的走近,杨乔渐渐看清了那条龙脉的样子,那是一条青色的幼龙,全身覆鳞,双眼如两盏黄色的灯笼,它介乎于真实和虚幻之间,身上每一片鳞,每一处肌理都仿佛包含着天地至理,包含着深不可测的王道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