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签约没过,今天早上我把小说给了一个好朋友看,想听听他的意见。
结果他上来就问我:这本书你写的是什么玩意儿,文笔不强的情况下非要把常音这个人写得那么极端和阴暗,而且他的性格也不够鲜明,总觉得是在为了改变性格而安排情节,读起来很累有点不知所云。
我听了之后感到有些失落,毕竟他说的都很有道理。
但我也在想,先抑后杨的想法有错么?
我觉得没错,一个没有痛苦经历的人,如何学会大爱别人?普通人,一路平坦的又有多少?当年少轻狂的我们觉得自己不平凡的时,何尝不是身处“平凡”大军中?(个人见解,勿喷)
说得有点远了,先说主人公常音吧,一个平凡人经历了不正常的生命过度,从而导致性格有些多变,这是一件不好的事,我自然也明白这一点,
但换个的来想,一个人在经历十八段人生后,难道不该是个佛系的人么?
我的答案是:是的
那他为什么除了无情漠视生命的一面还要有良善的一面?(可能有人会问:这难道不冲突么?)
我的回答是:这是由于生命的本源冲动。
如果这个人都没有人味儿了,一味的用俯视苍生的角度看待问题,那他还会到处折腾帮平民崛起么?不会,因为他已经看透了所有的“爱”
因而,这张继续有着喜怒哀乐的面具,是他自身生命对人性的向往。
看过《海狼》的朋友可能会更加理解,生命和意识是两个东西,当你被掐住脖子的那一刻,可能你的心死了,身体却还在挣扎,这就是生命的本源冲动。
我不是哲人,说的话可能有人会听不懂,但也不在意,因为我想起了曾经看过的武林外传,吕轻侯的那句话。
“我写小说是因为我想写,有一种倾诉的欲望,把身边的事情用另外一种方式记下来,我的小说可能没有太大的价值,特殊的意义,更不可能流芳百世,但我能自得其乐,最重要的是我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了。”
哈哈,好像我既回答了朋友的问题,又没有回答。
下面再单纯的谈谈常音的心理:
从常音意外离开父母心怀愧疚开始,再到亲手杀死小常音,以及间接弄死十八个兄弟。
他的心理就有了些错位,不在停的朝着泥补遗憾方向走,此时谁敢拦路令他念达不通透,无疑是在自取灭亡(就如熊君)。
(作者:可以理解为心理有些极端)
常音是一个受过道德约束的人,所以在一直想办法,完成自己对他人的承诺,以及找回被迫丢失的孝,仁,义,因而理智压制着疯狂。
文中善良暂时没有承载物,所以主角的命,反派的心,这种初期看法未尝不可。(你想说天音呢?从她背叛常音那一刻起,善良就已经再次回归本体。)
最后!!!因初心剧情不能透露,读者们只要知道,常音会变好就对了.....非常感谢读者。
(作者:可能后面也只有我一个人在读了,哈哈)
(顺道说一下写作时间的问题,上班族,白天没啥时间,都是晚上才开始写。)
(有个个人习惯,第二天早上会把昨天晚上写的再研读一遍,使得语句更加通顺。所以当晚更新的语句有些许问题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