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忘忧不敢继续在郑州停留,在听闻许州昨日果然决堤后,便准备立即启程。
不过他正打算登船,却又停住了脚步,转身对郑州刺史吩咐道。
“胡刺史,郑州如今有多少存粮?”
“回侯爷,郑州存粮并不多,但侯爷也无需担心粮食之事。洛阳的常平仓中,便储存有大量粮食以备不时之需。侯爷大可下令,从洛阳常平仓运粮去许州。”
郑州刺史也是人精,立刻听出了李忘忧话里的意思,连忙回答道。
他这话却也没说谎,大唐在洛、相、幽、徐、齐、并、秦、蒲州设置有常平仓,大量储存粟米。
这些粮食储备,一是为了稳定粮价,避免谷贱伤农,其次是预防凶年欠收。
比如贞观二年的蝗灾,各地官府,都靠常平仓中的粮食,用以救济灾民。
其次便是为了应对国家大事,比如军事出征或者重大工程建设。
洛阳距离郑州距离不远,不过二百多里路程,用四轮马车运粮,一日可至。
李忘忧命人将船上的民部官吏招来,询问过他们后,确认了这一点,才稍稍放下心来。
有洛阳常平仓的粮食,加上他吩咐仇家开始向郑州运粮,想来粮食应该不是大问题。
在他的想法中,对于这种大灾,只要有足够的粮食保障灾民生存,就闹不出什么乱子。
李忘忧吩咐民部官吏,留下几人,命他们立即出发去洛阳常平仓,准备向郑州转运粮食,再通过通济渠运往许州。
他则匆匆登船,率领着船队向着许州行去。
郑州距离许州,也是二百多里路程,顺流而下,行船三四个时辰即可抵达。
当船队驶入许州境内后,眼前的景象却让众人全都震惊了。
他们的船队,原本是顺着通济渠行驶。
通济渠乃是隋炀帝杨广,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挖的一条人工运河。
由于要行隋炀帝杨广的龙舟,运河开凿的很深,宽四十步,也就是六十米左右,算得上很宽阔了。
但当船队行驶进入许州境内后,众人便几乎分辨不出哪里是河道,哪里是陆地了,触目所及,几乎都是一片汪洋……
虽然通济渠并未决口,但河道外已然全被大水淹没,甚至漫过了通济渠的河堤,倒灌进了运河之中。
河岸两侧,可以依稀看到远有的村落,此时只剩下一些残垣断壁。污秽不堪的水中,满是牛羊猪的尸体漂浮,甚至不时还能看到被洪水淹死的人尸也漂浮其中。
远处一次树木、屋顶上,尚有不少百姓在那里避难,见到船队后纷纷大声呼救,好不凄惨。
李忘忧不敢怠慢,连忙传令船队放下小船,让禁军前去救人。
好在李忘忧他们因为人数众多,有千余名禁军护卫左右,故而从风陵渡出发时,征集的船舶也多。
郑州刺史在得知许州大水后,也安排了船只随行,倒是有地方安置这些被救回来的灾民。
李忘忧又传令下去,将这些救回来的灾民立即运送回郑州安置,他则继续带领着船队,向着许州州治长社县进发。
因为一路李忘忧的船队,都在不断救援通济渠两岸的灾民,待船队抵达长社县时,却已然是傍晚时分。
远远眺望,长社县的城墙,已经有一半泡在了洪水之中。显然,这座许州的州治所在,也同样被洪水围城,只怕城内数万百姓,同样危在旦夕。
李忘忧原本想立即换小船,去往长社县,却被众人给劝了下来。
此时天色已然黄昏,城内情况不明,还是勿要贸然入城,以免发生不测。
李忘忧琢磨一下,想想如今夜间可没有任何照明设施,而且他的船队并没有携带用于救援的粮食,这样冒冒失失的进入长社县,确实不妥,便没有再坚持。
不过他还是命禁军派出人马,乘坐小船去长社县打探消息。若有可能,找到许州刺史以及长社县的官吏带回来,他好问明情况。
站在船头,看着几十名禁军,划着小船慢慢向不远处的县城行去,李忘忧也不禁长叹口气。
这个时代,人命在大灾大难面前,实在是太脆弱了。
而且他总觉得自己似乎还忽略了什么事情,却暂时没有想到是何事。
这时苏长卿走到他的身旁,与他并肩站立,眺望着被淹在洪水中的县城城墙,忽然开口说道:“忘忧,有件事情,我觉得你要早做打算。”
“什么?”李忘忧没明白美女上司的话。
苏长卿拨开额前被风吹得凌乱的发丝,悠悠说道:“你莫非忘了,自古大灾之后,必有大疫。”
美女上司的话,顿时如同一击炸雷,在李忘忧的耳旁炸响,让他不由的身体一晃。
果然,他之前一直觉得有什么事情忘记了!
疫情!
华夏自古,因为卫生条件较差,大灾之后,必有大疫几乎已经成为定律。
尤其水患后,那些家畜、人的尸体被浸泡在洪水之中,肯定此时的这些水里,病毒四溢。若是没有经过处理,人畜饮用了这些被污染的水源,不生病才怪了。
而且因为医疗条件不好,又缺乏防御疫情的经验,所以一旦疫情爆发,即便是那些官吏与医师,也同样容易染病身亡。
李忘忧想到若是许州在大水之后,跟着爆发疫情,那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