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阁 > 历史军事 > 三国之星命 > 第304章 丶界桥公孙灭

第304章 丶界桥公孙灭(1 / 1)

<>。。。

卢植在家里为刘毅奔走的时候,刘毅这家伙正在凭栏远望。

“孔明,该出发了啊。”

刘毅感慨道,脸上带着一些兴奋,邺城,袁绍的老家啊,终于要到了吗?

诸葛亮也点头说道:“出发啊,不过走之前要把张诚带着,以防万一。”

刘毅和诸葛亮相视一笑,在对方的地盘上作战,现在真是太舒服了,广平作为他们的后方,有人质在手,根本不用担心出问题,那他们就能全心全意攻打邺城了。

就在此时,一名将士来报,

“界桥大战,公孙瓒全军覆没,被擒自杀。”

刘毅和诸葛亮陷入了沉默,突如其来的变故,让他们措手不及。

界桥?就这么破了?

“具体情况可知道?”

那将士摇了摇头,说道:“只知道是颜良文丑当做先锋,冲破了公孙瓒的防线。”

刘毅眉头紧皱,不可能啊,界桥关卡易守难攻,颜良文丑两个人的作用,怎么可能这么大。

只要公孙瓒不出来,他们也奈何不了他啊。

刘毅努力回忆着,正史中对二人的记载,寥寥数笔,而且语焉不详,诸如籍贯、相貌、官职、父母、配偶、兄弟姐妹及子女等等,一概是个未知数,这就让人想不通了,就连二人的字史料都没有记载,颜良文丑出现最多的,还是在演义中,对于他们两个的武力,刘毅知道不可小觑。

我们知道,袁绍用人非常注重出身,在他身边混的一帮文武,个个来历清楚,颜良文丑并非普通的大头兵,而是袁绍极为倚重的军事将领,独他们是黑户,于理不合。袁绍在河北经营这么多年,割据一方,称王称霸,手底下难道连个刀笔吏都没有?建立起码的档案,是行政管理的基本要素之一,这个道理,刘备明白,曹操明白,袁绍难道不明白?不过还有一种说法是,颜良文丑的档案毁于官渡战火,这也漏洞百出。如果是大火烧了“火神庙”,自家人不认识自家人了,那其他人的档案怎么保存了下来?莫非胡须烧得,眉毛头发就烧不得?

退一万步说,就算是被火烧了,以颜良文丑在当时的威名,其他阵营,特别是曹操阵营的参谋情报人员都应该对他们展开综合评估,应在情理之中,“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是兵家常识。所谓“知彼”,自然包括他们的详细个人资料。否则,荀彧所说的“颜良、文丑,一夫之勇耳,可一战而擒也”的话,就是毫无依据的浑话。

也就是说,如果颜良文丑是历史真实人物,曹操阵营必然已全面掌握了他们的资料,以曹操注重衍文修史的严谨作风,不可能不为他们这些战败身亡的名将记上一笔的。

刘毅不得而知,毕竟历史谁也不知道经过了多少改造,不过刘毅认为颜良文丑身上,人造的痕迹实在太多。比如名字,一美一丑,有人为杜撰的可能;比如相关记载,二人简直就像一对难兄难弟,提到颜良,必说文丑,和《杨家将》里的孟良焦赞如出一辙,显然存在演艺的可能。历史是存在巧合,但如此具有戏剧性的巧合,会不会出现,刘毅也不敢断定。

袁绍手下的参谋沮授说过:良性促狭,虽骁勇不可独任。但是,颜良到底是如何“促狭”的,却无任何交代,这是不是陈寿在借沮授之口毁人是什么?三国演义倒是从侧面为颜良正了名:颜良被关羽秒杀,文丑知道后,立刻请缨为其报仇,说明颜良为人还不错;能够长期在性情古怪的袁绍手下混,而且混的还不错,说明颜良的性格并不“促狭”,工作成绩也不错。陈寿也是一样的不认可,在官渡之战前夕,陈寿借酸儒孔融之口警告曹操:颜良、文丑,勇冠三军。这种用意就纯属恶搞了,因为曹操早就知道颜良文丑很厉害了,陈寿此举无疑是在说,颜良文丑的名气,只能吓唬吓唬读书人。

刘毅摇了摇头,这种无法追溯的历史,谁也不知道到底什么是真的,但是刘毅知道颜良文丑,的确是勇猛不可挡,颜良到底多厉害?正常交锋20合败徐晃,比较许褚曾50合战徐晃不分胜负,颜良武力明显在许褚等曹营诸将之上,而“众将栗然”足以说明曹营诸将对颜良武力之怯。也就是说,如果正常交手,颜良与关羽谁更强一些,还很难说。

陈寿在三国志里,将文丑描绘成一个很容易上当的家伙,曹老板以辎重就能引诱他,文丑还上当了,兵马皆乱,被曹老板击破而死。完全与文丑的战术水平不合。老罗则将文丑写成了一个胆小鬼,看见关羽冲来,文丑居然胆怯了,开始逃跑,被关羽手起刀落丢了命。这种写法显然前后矛盾,人家文丑来干嘛的?是来找关羽报仇的,所谓“仇人相见分外眼红”,怎么会临阵心虚逃跑?这样的恶搞简直没把人家当人看!颜良文丑每战必冲锋在前,身先士卒,舍身忘死,虽出于对自身武力的自负,但这种敢于担当的精神,却是大多数人不敢做或做不到的,这也是他们得到袁绍欣赏的原因之一。另外,颜良敢于直言他人之非,不怕得罪如沮授等权贵,文丑则豪气过人,性情率真,直呼“何人能败我?”这些也是大多数人不敢说或者不想说的话。

遗憾的是,他们终究不能成为刘关张这样的人间偶像。在史家文人的笔下,他们如同卡通玩具,被任意搓揉设计,失去了基本的自然物理形态,甚至连起码的人的尊严也享受不到。

常言道:艺高人胆大。大凡作战,一靠武艺,二靠胆量。尤其是单兵对接,同等武艺的情况下,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取得最终胜利的决定性因素。反之,倘若技不如人而一味胆大往往也会适得其反。搞不好,还会有丢掉性命的危险。因此可以肯定的讲,作战技术和心理素质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完美结合,才能取得战斗效益的最大化。

颜良文丑虽强,但是比关羽吕布,还差了一点,武艺上乘者很多,关羽关云长就是其中的一个。关羽的特点在于,不仅武艺高超,而且心理素质也非常过硬,一般人甚至是与其武艺相当的人根本不在其眼中,临阵对敌往往是一招制胜,绝不拖泥带水。当然,对待像吕布、黄忠那样的对手往往就要另当别论了。关羽之勇,早在剿灭黄巾军时就已经崭露头角了。当两军遭遇,先是张飞将程远志副将邓茂刺于马下,接着关羽又“跃马舞刀直出”,搞得程远志是“心胆皆碎,措手不及”,结果被关羽一刀砍为两段。很显然,程远志的武艺和心理素质都属一般,一见关羽,先自害怕,手忙脚乱,稀里糊涂就成了人家的刀下鬼。这一战,其实只是对黄巾军作战中很小的一次,并没有让关羽闻名于天下,显达于诸侯。而真正让其名声大震并从此为之骄傲的,自然还是后来跟随刘备讨伐董卓的那场战斗。当年,董卓乱政,曹操发出矫诏,十八路诸侯共同讨伐董卓。不料出师不利,刚一开始就遇到了劲敌,各路诸侯手下数员大将连连被华雄斩于马下。危急关头,关羽自告奋勇,及时上演了一幕摧枯拉朽式的大剧。华雄可谓勇将,但面对技高一筹的关羽却显得力不从心,眨眼功夫就被人取了打败。一下子将关羽的勇猛形象跃然纸上。

还是华雄技不如人,被关羽斩于马下也在情理之中。刘毅不知道这一次关羽还能不能做到那种程度,不过为了能掌控大势所趋,刘毅已经告诉关羽了刘毅随时准备支援,历史上关羽又连续斩杀河北名将颜良、文丑,真的有些有些出乎意料了。当年,关羽为报曹操大恩,在曹操连连败阵的情况下,奋然上马,倒提青龙刀……飞奔而去,当真是让人热血沸腾。见关羽到来,颜良竟然没做任何反应,就被关羽斩于马下。刚开始看这一节的时候,总是搞不明白。想那颜良本是武艺高强之辈,怎么会不经一个回合就被斩于马下呢。其实这里面有一个细节,那就是颜良见关羽前来,想要搭话,也就是询问,

这下问题就出来了,两军对阵,颜良不小心应对,还要问什么呢?原来,颜良辞别袁绍的时候,投靠袁绍的刘备曾经叮嘱颜良:“吾有一弟,乃关云长也,身长九尺五寸,须长一尺八寸,面如重枣,丹凤眼、卧蚕眉,喜穿绿锦战袍,骑黄骠马,使青龙大刀,必在曹操处。如见他,可教急来。”有此嘱咐,因此颜良见关羽前来,还以为是来投奔呢。没打算迎敌,结果被关羽轻易取了性命。颜良死得冤枉,其始作俑者就是刘备。

后来延津诛文丑就更富有戏剧性了。本来颜良被斩,文丑就对刘备有意见。结果文丑前去迎敌的时候,刘备不顾文丑的极力反对,又要跟着同行。最后文丑没办法,只好与刘备分兵前行。等文丑与曹操的先头部队接触之后,张辽、徐晃首先出战。文丑见二将前来围攻,先是一箭射掉了张辽的盔缨。张辽再赶,又被文丑射中座下战马。见张辽危险,徐晃急忙来救,与文丑战了几个回合,因见文丑后面军马都到了,徐晃慌忙撤退。就在文丑率兵追击之时,关羽突然出现,拦住了文丑。见关羽突然杀出,文丑仓促应战,结果不到两合,文丑不知道什么原因既然逃了。这一走不要紧,关羽因为骑得是赤兔马,比文丑跑得快,脑后一刀,将文丑斩于马下。

要说文丑,刚开始一人力敌张辽、徐晃二将尚且从容自如,毫不畏惧,今拒一人反被要了性命。事实就是,张辽、徐晃的武艺一点不比关羽逊色。更何况,当年磐河大战时,赵云与文丑也只是打个平手。而今天,面对武艺与赵云一般的关羽怎么反而力不从心了呢。这才是问题的关键。其实,文丑之死,一者是受颜良被斩的影响。因为关羽名气渐大,武艺也被无限夸大了,有此阴影自然对文丑心理上产生了巨大的压力;二是文丑不该逃跑。两军相遇勇者胜,一逃跑就失去了主动权。而关羽骑得又是曹操刚刚赏赐的赤兔马,几步赶上,文丑也就成了刀下鬼了,刘毅认为,还有一点可能就是受刘备的嘱托,虽然刘备是来投奔袁绍,地位不出众,但是好歹也和袁绍混的很熟啊,袁绍又对关羽很欣赏,这就很纠结了。

从此中可以看出,颜良、文丑死得的确有些窝囊,也有些不明不白。而关羽,当然逃脱不了投机取巧的重大嫌疑。但事实终归是事实,颜良、文丑就是被关羽斩首的。或许正是这样的结局,才使关羽的勇猛形象更加突出,俨然成了无敌于天下的人物了。

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颜良、文丑至死都不明白,一身的好武艺,因了不同的机遇和情形,让事情变得如此糟糕。早知道关羽武艺并不比自己高强,沉下心来放手一搏,鹿死谁手还不一定呢。一时疏忽大意,此时,九泉之下的颜良文丑恐怕肠子都悔青了。

颜良、文丑是三国时期常并称的武将,在三国二十四名将榜中二人也占有一席之地,与张绣并列第二十名:“枪神张绣和文颜,虽勇无奈命太悲。”

在三国评话中,张绣被奉为枪神,和赵云同为武术家童渊的弟子,后来在长坂坡与赵云大战三百回合后被赵云刺死;而在三国演义中,颜良、文丑先被描写成比张辽、徐晃还勇猛的大将,后来却被关羽数回合斩杀,让人为之可惜。

因此二十四名将榜将这三个人并列,并感叹他们时运不济,但从这也可以看出此榜排名的根据是评书和演义的内容,与历史有些出入。其中张绣并无枪神之名,且是在建安十二年跟随曹操征讨乌桓途中去世的;在颜良文丑二人死后袁绍军非常震惊,可见他们确实属于袁绍军中屈指可数的将领。

其实当时袁绍与曹操的势力范围主要以黄河为界,袁绍在北,曹操在南。袁绍把军队分为三队,分别以沮授、郭图、淳于琼为都督,然后引军向南来到黄河北岸的黎阳津,之后就派大将颜良带着郭图、淳于琼二军渡过黄河把曹操委任的东郡太守刘延围困在黄河南岸的白马津,这就是“白马之围”。四月,当曹操接到东郡太守刘延的告急信时打算立即向北进军解白马之围,这时荀攸建议曹操说:“今兵少不敌,分其势乃可。公到延津,若将渡兵向其后者,绍必西应之,然后轻兵袭白马,掩其不备,颜良可禽也。荀攸的这个建议是个声东击西的办法。他建议曹操不要直接去进攻颜良,而是率军渡过黄河到延津作出要攻打袁绍后方的举动。以“津”为地名的一般是渡口的意思,像合肥的逍遥津等,延津就是黄河北岸的一个渡口,因为黄河在袁绍和曹操之间是呈西南-东北走向,因此延津位于袁绍所在的黎阳津的西南方向。曹操采纳了荀攸的建议,当袁绍听说曹操渡河来到延津,果然马上拨出一部分兵马进攻曹操,曹操于是又连夜向白马行军,结果未至十馀里,颜良大惊,来逆战。曹操就以张辽、关羽为先锋,关羽望见颜良麾盖,这里说一下,首先颜良作为袁军的主将是坐在麾盖下指挥的,并没有参加战斗,而关羽作为曹军的先锋则是在万军之中与敌军直接厮杀的。然后当关羽看到颜良的麾盖后因为立功心切就直接策马向颜良奔来,成功刺死颜良并枭首而还,周围的袁军将领竟然没有敢阻挡的。

还有描写关羽杀死颜良时使用的动词是“刺”字,在我们的印象中,关羽的兵器是青龙偃月刀,对应的动作应该是“砍”、“斩”等字眼,而“刺”字则应该用于枪、矛、戟等兵器。其实青龙偃月刀并不是一把刀,而是一类刀种的名称,现存最早的青龙偃月刀出自宋朝,而且因为刀身精致,主要用于平时操练兵马壮威,并非实战而用。不过并未提及关羽使用的兵器,不过由“刺”字表明,历史上的关羽可能和其他武将一样使用的都是枪、矛一类的兵器。例如吕布在三国演义中的兵器是方天画戟,但是对此有不少争论。同样还有吕布辕门射戟的记述,也有把吕布的兵器设定为戟,其实这只戟并非吕布的兵器,只是因为戟的尖头一端有一个或两个月牙状的结构,中间留有空隙,吕布才叫人随便取来一枝戟立在辕门口,结果箭刚好从小枝的空隙处穿过。而且,在汉末三国时期,武将使用的也是一般的兵器,或者比一般士卒的兵器材质更好一些、更加坚硬。但是仗打多了,兵器也会折断,或变钝了,生锈了,这时武将就会换另一件兵器,因此一个武将一生用的不会是一件兵器,所以说正史上关羽可能并没有什么特定的兵器。武将用的兵器种类有时也会有所变化。所谓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就是说一名武将对刀枪剑戟等十八般兵器的用法都要了解,因此他们既可以使刀,也可以使枪,这个说明关羽的兵器可能其实并不固定。曹操用荀攸声东击西之计诱使袁绍分兵向西南进军至延津,文丑就在其中。曹操解了白马之围后,迁走当地居民,然后沿着黄河向西行军,袁绍军此时已到延津,于是就率军渡过黄河追击曹军,来到延津南。曹操将从白马俘获的军队辎重全部丢到道路上,此时袁绍派遣文丑和寄居的刘备率五六千骑兵而来,结果袁军只顾抢夺放在道路上的辎重,曹操只用了不到六百的骑兵就大败袁军,曹军大将徐晃关羽进攻,文丑也因此丧生。曾经孔融对荀彧说“颜良、文丑,勇冠三军”,荀彧答称“颜良、文丑,一夫之勇耳,可一战而禽也”。如荀彧所料袁绍中了曹操的声东击西之计,导致颜良仓促应战,结果被关羽所杀;而文丑治军无方,还未开战就纵容部下抢夺军械,其人必是狂妄自大,结果军败身死。这一方面很可能是因为袁绍调度失策,另一方面也说明二人的确是有勇无谋。

但不管怎么说,颜良、文丑确实是袁绍军中的熊虎之将,在官渡之战才拉开序幕就双双阵亡,实在可悲。

可这一次就不一样了啊,曹操被打跑了,袁绍又干掉了公孙瓒,刘毅觉得是时候把关羽调过来了,不然自己的处境真的危险了,

“孔明,派人送信到兖州,求援。”

刘毅的脸上没有任何的羞愧之色,打不过当然要求救,不然还去送死不成。

诸葛亮点了点头,立刻动身了。

刘毅站在城墙边,脸色复杂,突然想起来在濮阳的战斗,觉得事情有点诡异。

为什么荀彧没有出手?荀攸出手了,程昱出手了,但是从来没有见到荀彧出手,这让刘毅皱起眉头,很不解。

对于荀彧的才能,刘毅从来不怀疑。

其实最早提出要斩颜良的是曹操手下谋士荀彧,在曹操刚刚与袁绍对峙时他就提出过颜良可禽的观点。记载中孔融谓彧曰:“……颜良、文丑,勇冠三军,统其兵:殆难克乎!”彧曰:“……颜良、文丑,一夫之勇耳,可一战而禽也。”“勇”可以理解为勇猛,也可以理解为勇敢,现在不讨论“勇”代表什么含义,先讨论荀彧与孔融意见上的分歧。孔融提出颜良勇冠三军,即颜良之“勇”是袁绍军中最强的;而荀彧认为颜良之“勇”只是一夫之勇,不足惧。孔融和荀彧的说法其实没有矛盾:荀彧承认了颜良之勇,但是其勇只能作用于自己,不能影响全军,增强军队战斗力,所以称之为“一夫之勇”。回到荀彧的观点上。“一夫之勇”是对颜良能力的合理分析,而可一战而禽只能说是荀彧的极其自信,“禽”字此字为通假字,通“擒”,可以理解为制服,而在文中制服可以理解为生擒或者斩杀。“禽”不是针对颜良的部队,而是针对颜良本人,荀彧认为颜良不仅会败,而且败得连败走再战的机会都没有,很可能临阵授首。斩颜良的说法最早由荀彧在此提出。而为什么荀彧认为颜良“可一战而禽”呢?也许只能归因于荀彧曾经是袁绍的谋士,对其手下颜良等武将的能力有充分的了解,对其认识超过孔融等人,所以预言颜良可一战而禽。虽然荀彧公开提出这样的观点,而且后来的事实证明他的预言是正确的,可以知道他自己对此预言有十足的把握。无论如何,荀彧为曹操提供了十分宝贵的讯息和战斗方向,颜良可“禽”,而且是可一战而禽。然而,荀彧所说只能说是战略,并没有太大的实质性帮助,也没有说出来怎么擒拿。要把荀彧的战略变为现实,还需要一条结合战术实际的计策,而这条计策的建策者是荀彧的从子荀攸。

当初袁绍大军驻扎黎阳,同时派遣颜良进攻东郡太守刘延所在的白马。从各方面资料显示,颜良才是攻击白马的主将,郭图、淳于琼二人是从属关系而不是同等地位的多路军队的统帅。再说说鄄城[4]的状况。当时的鄄城由程昱把守,守兵仅七百,但程昱预料到鄄城兵少,袁绍很可能因此不攻,而结果恰恰如程昱所料。鄄城因此没有告急。现在再分析曹操方面的情况。曹操在正月击败刘备,整顿两个月后,准备北上白马营救东郡太守刘延。但曹操现在敌众我寡,不能强攻,只能智取。此时荀攸提出了一条实用而且符合荀彧提出的一战而禽颜良的声东击西之策。荀攸说公曰:“今兵少不敌,分其势乃可。公到延津,若将渡兵向其后者,绍必西应之,然后轻兵袭白马,掩其不备,颜良可禽也。”荀攸的计策是声攻延津而实击白马。在三国时期,声东击西之策在很多战役中都用过,其中包括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而荀攸这次的声东击西之策与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不同,荀攸没有要曹操兵分两路,而是曹操率领全军向延津进军假装要渡河,然后再率兵突袭白马。不分开主力和疑兵的可能原因有两条:一、白马之围要曹操亲自去解决才有把握,而要吸引袁军到延津并且忽略白马,也需要曹操亲自到延津才能实现;二、曹操兵力十分拮据,到了不宜分兵的地步,或者说假设兵分两路之后,虽然袁军受骗,但曹军的兵力也被分散了,这样对本来兵力已经处于劣势的曹操没有好处。这也是曹操用兵风格的体现,曹操并没有采取花巧的疑兵,仅仅通过改变军队的行军路线和行军速度就把袁军控制于自己手中。再提一下延津这个地方。其实并没有明确说明曹操进攻白马时于禁所率领的军队在何处,但是可以从军事常理推测。表面上于禁的二千步骑是守住了延津,然而事实上延津这个地方是岌岌可危的,二千步骑把守只是一时之计。假如曹操在这个时候实行荀攸的声东击西之策解救白马,而且就在此时延津失守,袁军就可以从延津渡河,截断解白马之围后曹操的退路,这样的结果对于曹操来说是不能接受的。如果还祈求于禁的二千步骑能守很久,那更不要忘了曹操声东击西之策是以袁绍必西应之为前提的,西向延津的军队即使中计,但也很可能临时参与入延津的战斗,袁军在延津就有更大的兵力优势,仅凭于禁的二千步骑是守不住延津的。所以,当曹操实施声东击西之计之前,曹操已经向于禁增兵了。乐进跟随曹操攻打刘备后,没有留守官渡或者跟随曹操解白马之围的记载,而直接支援于禁攻打获嘉,如果乐进在曹操进军白马的时候既不在曹操军中也不在官渡,那么最好的解释就是乐进此时已经在获嘉作战了。于禁能够控制汲和获嘉,那么可以说明延津已经在曹操控制之中。这时一旦曹军从延津渡河,就可以攻击到袁绍的后方,而袁军在延津及其以西的战场却节节败退,如果袁绍不向此处增兵,曹军就可轻松渡河,这也就是荀攸所说的绍必西应之的原因。回到荀攸之策上,在荀攸所说的话中体现了此计谋的两点目的,一是“今兵少不敌,分其势乃可”,二是“轻兵袭白马,掩其不备”。而在实战中,“掩其不备”的效果远远要比“分其势”明显。毫无疑问,一旦袁绍中计,分兵至延津,黎阳的兵力的确被削弱了。然而,袁绍有十万大军,虽然曹操在白马之战的兵力没有明确记载,但是从曹操斩颜良、文丑之后曹操所率领士兵不足一万,荀彧也承认曹军数量只有袁军的十分之一,而且击破文丑是仅有五六百骑兵,都可以看出袁绍和曹操的军队总数目根本不在一个数量级上,即使袁绍分了一半兵力去延津,只要袁绍及时从黎阳分兵救白马,袁军在白马还是有绝对的兵力优势。令进军延津的军队无功而返,消耗其锐气,那是后话。因此,声东击西的真正意义不在于令黎阳兵力不足而无法解救白马,而在于黎阳的大军不能及时赶赴白马救援颜良,让袁军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延津发生的大战上,并且使颜良对突如其来的袭击没有充足的战斗准备和战前必要的部署。或者说“分其势”是指分开袁绍和颜良之间的联系,而不仅仅是分散袁绍在黎阳的兵力。荀攸的声东击西之策一旦成功,白马之围基本可解。然而,荀攸之策并没有这么简单,荀攸之策最后一句不是“白马之围可解也”之类的话,而是“颜良可禽也”,这给此计划上了一个大问号。荀攸之策和荀彧之策存在同样的思想,也存在同样的疑问。同样的思想在于从荀攸的话中起码可以看出荀攸也认为颜良可禽。而疑问在于假如事实真的如荀攸所料,颜良的确可以击败,白马之围的确可以解,但“颜良可禽也”在之前荀攸的话语中都找不到半点端倪。颜良应该怎样禽?为什么可以禽?这依然是疑问。如果认为荀攸只是随口猜测,这也解释不过去。荀攸被陈寿评价为“算无遗策”,他不会作出无理的猜测,陈寿而是和荀攸异口同声地说“后从救刘延於白马,攸画策斩颜良”。可见绝非偶然或口误,而是很可能荀攸之策尚未完结,另有隐情。荀攸之策还包含什么内容呢?这从荀攸的话语中难以找到答案,但从白马之战的结果来猜测,还是可以找到一些可能的情况。在白马一战中,斩颜良首功毫无疑问应归关羽。如果荀攸之策是完全成功的话,最可能的就是荀攸建议曹操派关羽利用个人勇武临阵斩颜良。关羽的武力在他斩颜良之前已经被魏国众谋士承认了,关羽的勇武并非郭嘉一人承认,而是曹操手下谋士都普遍承认,当中很可能也包括荀攸,也就是说荀攸在白马之战时就很清楚关羽有过人的勇武。如果说关羽的勇武只是言传,未必真实,然而,关羽实际上的武力有多高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荀攸眼中,关羽的武力颇高。另外,先登作前锋的另一位将领张辽也是武力很高的,这点在合肥之战之前已经为人所共知。派遣两位武力过人的将领为前锋,未见得是巧合。除了此二人关系亲密外,军中与关羽关系亲密的不止张辽,还有徐晃。希望他们二人利用个人勇武亲斩颜良也是很可能的。利用个人勇武临阵斩敌将,古已有之。利用某些人个人的勇武,冲入敌阵,斩杀敌将,以最快捷的方式结束战斗,这是着名军事家吴起承认而且提倡的战斗方式。把这种战斗方式运用于以少数量军队突袭敌军,这是适合的。突袭敌军可以令敌军一时间不能集中精力迎战,但始终寡众悬殊,胜负难测。如果想在此期间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斩杀敌军主将是很好的选择,符合军事规律。一旦曹军不能在短时间内解决问题,等颜良抽调回攻城军队全部集中应战,甚至袁绍从黎阳派兵增援,这对曹军都是极其不利的。所以,荀攸完全有向曹操提出派关羽冲入敌阵斩杀颜良的可能性,这个可能性颇大。

刘毅想来想去,也想不明白缘由,荀彧和荀攸,这叔侄绝对是绝配,一个制定战略,一个战术大师,但是为什么在濮阳的时候,会发生那样的情况。

太多的疑问,刘毅不清楚,只能等待下一次见到他们的时候再说了。

关羽斩杀颜良文丑,颜良文丑现在已经攻破了界桥,弄死了公孙瓒,刘毅的计划已经落空了,毕竟没有公孙瓒的协助,他不可能自己打败袁绍,仅仅凭借这五千将士。

所以现在最重要的就是,让关羽前来支援了,自己等人还是去攻打邺城,如果能破,那就万事大吉,因为他们能借城而守,到时候能撑到关羽到来。

但是如果破不了,刘毅不知道该怎么办,恐怕只能在翼州四处逃窜了,到时候能不能离开翼州,还是一个未知数。

至于关羽会不会来支援,刘毅从来没有怀疑过,虽然军令如山,关羽的任务就是镇守兖州,但是刘毅和关羽各位非同寻常的关系,如果有生命危险,刘毅相信关羽一定回来支援的。

关羽来支援,很有可能到时候就在邺城决战了,袁绍手下的颜良文丑,勇猛不可挡吗?那就让关二爷再斩他们一次,刘毅相信关羽能做到。

<>

最新小说: 大宋小王爷 亿万神豪:从无限返利开始 网游CF:我成了生化幽灵 锦衣佞臣 大秦:仙国帝君 梦幻西游:最强龙宫 怀了天下第一的崽 大唐:开局娶长乐,她却逃婚了 独宠贵妃 大唐:神级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