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一章计量
姜渊到书房的时候,已经是大朝会一个时辰之后的事儿了。经过通传允许后,推门走进书房。正看到坐在上面的大秦皇帝陛下怀里正抱着大皇子。
“臣姜渊,拜见陛下!见过大皇子殿下!”
“行了,免礼吧。”
赵征怀里抱着儿子,心情还算不错,一面逗弄着儿子,一面跟姜渊说着话。
“这是朕画的建造图纸。你拿去看看。有什么问题就在这儿提。”
姜渊接过赵征递过来的图纸,摊开在案几之上看了起来。
只见画纸上密密麻麻地画着许多的线条。细细看去才能勉强认出是以小文山为基础所绘制。
整个建筑图纸最下方是一片宽敞的空地,稍微往上一点是山门。进了山门又是一片空地,在往上,则是一大片景观,景观之中五步一亭,十步一阁,中间由崎岖小路连接,一侧引汾水涓涓流淌而过。景观两侧侧是一排密密麻麻的屋舍,上边则是一片片学堂之所,再往上则是一片空白,似有未尽之意。
姜渊作为工部尚书,虽然并不擅长建筑,但对此道也是颇有些见解的。看完这幅图纸后他有些疑惑。
“陛下。臣观此图,似有未尽之意。”
赵征把毛笔从儿子的手上抢过来搁的稍远些,眼看着儿子要哭了,赶紧拿起镇纸塞到儿子怀里哄着,这才抬起头轻笑着说道
“不错。朕打算在此处建造一大片建筑,这处是前期的布景,其实在朕的设想里,这下面,也就是汾水河岸处,是要重新规划一片镇子的。还有小文山后面的大文山,也是要建造开发的。只是这么大的摊子一次性拿出来,户部那边,宁瑜又该跟朕叫穷了,对于你们工部的压力也太大。这些留待以后再建。”
说着,赵征抽出几个卷轴递了过去,姜渊一一接过摊开,只见这几张图纸彼此结合,竟是连成一片的建筑群。
“工部今年就这么一个任务,想来是能轻松完成的吧?别给朕在整出个汾水决堤案出来了。”
赵征的话让本来正在认真看图纸的姜渊一个哆嗦。他连忙放下图纸认真的回答道
“臣必不负陛下所托。”
“嗯,水利员外郎这一块,补上了吗?”
赵征一边把被儿子塞进嘴里的衣服拽出来,一边问道。
“回陛下,年前臣已经递了文书给吏部,诸葛大人给补了缺。”
“那就行。以后做事仔细这点儿,别再让人钻了空子。”
“是,臣谨记陛下圣训。”
“从承和十五年开始,这江山堪舆图再也没绘制过了吧?”
“是。臣本定于去年秋开始绘制,只是后来出了汾水决堤的事儿,一时间没抽出人手来,便暂且搁置了下来。”
“嗯。李柱子。李柱子!”
赵征思考了一下,抬头喊来了李柱子。
“你去第三排第二个书架最上层把那本《图注》拿过来。”
李柱子领命钻进了书架包围圈内。他本就身材雄壮高大,一进来,就显得空间格外的狭小。他知道这些都是自家皇帝陛下的宝贝,平日里轻易都不给别人看的,因此十分小心翼翼,只能抱着膀子,竖着身子往里面钻。
好不容易寻到了赵征指定的那本书,赶紧蹑手蹑脚地钻了出来。
赵征接过来看了一眼,见李柱子没拿错,点了点头。
“不错,有长进。看来这字帖朕是没白逼着你练。去,拿给姜渊。”
李柱子挠头憨憨的笑了笑,领命把书籍递给了姜渊后,转身走出了书房。
“朕观历代地图都过于的粗糙了。许多地方寻常人根本看不明白,对于详细的山川河流也多有谬误之处,便编了这本《图注》,用以规范地图绘制手段。你先看看,有问题就现在提,没问题就拿回去,以后工部绘制的图纸都要按照这上面的要求来做。”
姜渊接过书籍翻开详细地看了起来。
与其他的书籍不同,这本书看起来虽然很厚,但其中多为插图,只有少部分的文字。
实际上很早很早很早之前赵征就对古代的地图绘制吐槽不已了,具体的时间甚至可以追溯到上一世去。来到这里之后他更是在卢勇带他离开长安的路上吃尽了地图绘制“粗制滥造”的苦头,早早就下定决心要按照上一世的规程来要求绘制地图了。
但随着他逐渐长大,对这个世界逐渐了解以后,他发现那时候他的想法似乎有些过于的天真了。
别的不说,最简单的一点就是标准计量单位这个问题,就很难解决。
就拿长度来举例。
在上一世的世界里,长度的国际基本单位为米,米的定义是:光在真空中1299792458s(秒)的时间内所通过的距离。在上一世科技发达的情况下,人们有的是手段测量出一个标准的“一米”长度。而人们惯用的长度单位也是毫米、厘米、米、千米公里,再大一点的如光年,这些都是基于米的定义而延伸出来的,他们跟米有明确的换算关系。比如一米等于一百厘米等于千分之一千米公里。有了米的明确长度后,人们可以轻松地找到任意一个其他长度单位所表示的长度。
但是古代不同。
不光大秦,就连西楚与北蛮、西北等地,整个世界都一样,人们计量长度都是用的什么“一掌”、“一肘”、“一丈”等等。文渊院藏书《圣人家语》中明确指出的“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知寻”至今仍然被工部当做最标准的长度计量单位。至于“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知寻”里面的标准,则是赵征这个皇帝。
今年年初上班第一天,工部刚来人给赵征量完寸、尺、寻的长度。
换句话说也就是大秦的长度计量单位具体表示的数据每年都不一样。
至于这其中的所谓“一丈”,你敢相信竟然是赵征的身高?
再说行伍之间所惯用的“里”的概念。也是各不相同,全凭各人目测。
这种混乱的长度计量看似落后的不行,但实际上已经是非常先进的了。
来自上一世的赵征知道米的定义,知道米为什么这么定义,这是基于物理规律不会改变所进行的定义,但是古人不知道啊。在没有一个不变的基准情况下,古人只能使用统治者作为基准,对一系列的计量单位进行定义。
古人也很苦恼,古人也知道这么做不方便,古人也知道寻找一个绝对的、不会改变的基准进行一系列的定义最是标准适用,但古人找不到。
(正文里说的基准是真实存在的。古人对长度的定义就是这样子的,所以不同朝代的一丈都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