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朱温带着梁军主力与王师范、王茂章死磕的同时,葛从周带人围了兖州,他要把自己丢失的城池夺回来。
葛从周很能打,城里的刘掞也很能打,双方真要打起来应该可以大战三百回合。
但事实上第一回合葛从周就败下阵来了,因为刘掞使用了秘密武器。
这个秘密武器就是葛从周的老母亲。
话说葛从周对刘掞趁人不备夺城的作为很是不满,憋了一肚子气回来找对方算账,这里刚把城一围,要带兵发动猛攻呢。
对面儿刘掞就优哉游哉上城了,身后跟着几个人抬着一扇门板,门板上坐着葛从周的老母亲,老母亲冲着城下的葛从周大喊:“刘将军待我很好,和你这个做儿子比起来一点儿不差。你们都身为人臣,各为其主,自己思量思量该怎么办吧!”
这位老母亲不简单,话里有话。
“各为其主”可以理解成替刘掞的开脱之词,意思是人家来取你的城池也有苦衷,你就不要再苦苦相逼了;同时也可以理解成对葛从周的鼓励,意思是说你使命在身,即便是现在攻城我也不会怪你的。
葛从周有没有理解到话里的意思我们不清楚,但可以确定的是他是个孝子,对兖州城开始围而不攻。
围而不攻时间长了刘掞也受不了,因为城里的粮食不够吃,而梁军势大,他主动出战也讨不着好处。
刘掞把城里的老弱妇孺全都放出城来,只留精壮力量守城,以此来减少城内的粮食消耗。同时为了稳定军心,刘掞与士卒同甘共苦,同吃同住,固守待援。
然而王师范自身难保,根本无暇派出援军。援军既然等不来,军心就要散了。这时候刘掞的副将王彦温反了,他偷偷溜出城去,向葛从周投降。
领导的带头示范作用是很强大的,王彦温一跑,很多守城的军兵也跟着跑了。
按这个形势发展下去,过不了几天守城的军兵就会跑光,这仗根本不用打就要输了。
这时候考验主帅能力的时间到了,想要化解这次危机需要有大智慧与大勇武才行。
刘掞显然是一位优秀的主帅,他化解危机的方法很巧妙。
他登上城头,向副将王彦温大喊:“王副使不要多带人出城,之前没有接到出城命令的士兵不要跟着出去,否则军法伺候!”
回头又让人在城内传达命令:“我之前委派跟随王彦温出城的人可以出去,没有接到命令而私自出城的人,族诛!”
这一招叫做浑水摸鱼,水被搅混了,鱼就要遭殃了。
城外的梁军听了刘掞喊话,以为王彦温是诈降的,本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怀疑精神,逮住王彦温一刀给砍了。
这样一来再也没有军兵敢出城投降了。
而城内的人听了刘掞的话,以为王彦温是刘掞派出城去的,但凡出城的人都是刘掞提前安排好的,既然他们没有接到出城的命令,那就不要出去了呗,免得惹祸上身。
结果城内人心大定,防守益坚。
三言两语摆平了城破危机,还借刀杀人诛杀了叛徒,刘掞的脑回路果然厉害。
葛从周一看,兖州城一时半会儿是攻不破了,那就继续围着吧。
而历史的事实再一次证明,破城的因素不在攻城现场,而在局外。
局外的朱温被淮南的王茂章搞了个灰头土脸,还折损了自己的宝贝侄子朱友宁,很是愤怒,但他起了爱才之心,打心眼里不想把这笔账算在王茂章头上。
那找谁来算账呢,王师范,因为王茂章就是王师范这小子给招来的。
既然想要把场子找回来,那就要派个猛人过去。朱温手下的猛人尤其多,这次派出的猛人猛得有点过分,他就是杨师厚。
看到这里,大家有什么感觉?庞师古、王师范、杨师厚,这三个人有什么关系吧?其实一点关系都没有,名字有点相似而已。
如果说这个相似度还不太明显,那后面出场的一些人物就有点雷人了:安重诲、安重荣、安重霸、安从进,这几个人单看名字是不是有点像兄弟?其实他们一毛钱关系都没有,完全是名字惹的祸。
五代十国时期古人起名字估计有所偏好,如同建国初期国人取名偏好于“军”、“国”、“邦”等字眼,今下取名偏好于“轩”、“涵”、“语”等词汇一样。如果仔细研究一下古人的名字,估计都能写出一本书出来。
然而这不是我们叙说的重点。现在我们言归正传,了解一下杨师厚这个人。
杨师厚以前是跟着李罕之混的,李罕之后来归附了李克用,从手下人里面选了一百名人才送给对方,杨师厚就在这些人当中。
这一百个人里面很多都成了才,被委以重任,成为当时威震四方的人物。
可惜杨师厚却一直没有混出什么名堂来,后来还犯了罪,逃到了汴州去投靠朱温。
这一改换门庭可就不得了了,俗话说东边不亮西边亮,在一个地方不显山不露水的人,换一个地方就有可能一飞冲天,杨师厚恰恰就是这样的人。
前期朱温打李茂贞的时候,杨师厚也在军中,还立了大功,受到朱温赏识,所以这一次就派他来和王师范一较长短。
杨师厚挂帅出征,驰击师范,屯兵临朐。
王师范一看,杨师厚来了,那就去会一会他吧,派出大军与其对峙。
杨师厚登高望远,仔细观察青州兵的阵势,只见旌旗蔽日,军威雄壮,阵势严整,感觉很有压力。
杨师厚打定主意:不可力敌,只能智取;不可速战,可用疲兵之术。
怎样智取呢,杨师厚的方法是示弱,任凭对方百般叫阵,我只缩头不出。
这时候手下人看不下去了,他们找到杨师厚说:“我们粮草匮乏,宜求速战,长久拖延下去恐怕对我军不利。”
杨师厚道:“你们说得很对,缺乏军粮是我军最大的短板,这一点王师范他知不知道?”
手下:“王师范不是庸人,他肯定知道。”
杨师厚:“既然敌人也知道,那我们就按照他们的想法,把戏演下去。”
演戏的第一步是假装退兵。
杨师厚让手下人散布流言:“梁军兵少,而且军粮匮乏,支持不住了,马上就要撤退。”
王师范听到消息后陷入沉思,他结合前期梁军的表现进行仔细判断,认为流言所说是真的,梁军已经军心涣散,可以乘势而击。
王师范派出弟弟王师克带领大军倾巢而出,猛攻梁军大寨,杨师厚据守不出。
时间一久,王师克打累了,带军回撤。
青州兵之前发动过多次进攻,梁军像是害羞的小媳妇儿似的一直闭门不出,所以大家都习惯了,认为梁军怯战,不值一提。
所以这一次王师克也想当然地认为,对方是不会主动出击的,所以撤退得很是从容。
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扮猪吃老虎。还有一句话说的也很好:咬人的狗是不叫的。
杨师厚见青州兵退了,下令出击。多日来梁军已经摩拳擦掌,养出了锐气,大军不发则已,一发而不可收拾。
梁兵山呼海啸一般向退走的青州兵席卷过去,王师克抵敌不住,率兵急退。
梁军势如下山猛虎,咬住对方不放,一路追杀过去,打到了圣王山,青州兵大溃,主帅王师克连同偏将八十余人被俘。
梁军乘胜进军,兵围青州。
演戏的第二步是分兵奇袭。
杨师厚在大寨中养精蓄锐的同时,命令手下将领刘重霸率领一路偏师出击防守薄弱的棣州。刘重霸不辱使命,在杨师厚取得大捷的同时,也取得突破性胜利,成功攻取了棣州城。
这样一来,梁军已经形成合围之势,王师范有点危险了。
形势虽然对王师范很不利,但他并不慌张,因为手下还有十万大军。
这十万人可不是什么老弱病残,而是实打实的青州精兵,都是山东人。
山东人搞侵略积极性并不高,但守土保家却个个龙精虎猛,能够以一当十。
这些人一看朱温的人打过来了,个个义愤填膺,群情激昂,向王师范请命,要把梁军胖揍一顿赶回老家去。
这时候王师范却犹豫了,他不是怕,而是担心自己的弟弟王师克。
王师范是个儒将,他博学多才,家中藏书万卷,深受孔孟思想的影响,十分重视兄弟之情。
现在弟弟王师克身陷梁营,他很担心。
于是王师范想到了投降。
这样做也许很难让人理解,但这就是王师范,他作出这样的决定本在情理之中。我们可以通过两个小故事来了解一下王师范的一个侧面。
第一则故事是这样的。
有一天王师范的舅舅醉酒后杀了人,死者一家到节度使王师范这里来告状。
这就涉及到一个法与情的问题,宽宥舅舅,于法难容;秉公办理,亲情难却。
王师范是个正常人,他首先想到了私了,于是跟死者家属做工作,想要赔对方一大笔钱,把事情平息下来。家属不干。
王师范没办法了,按照《唐律》,杀人者,斩。于是王师范下令把自己的舅舅给砍了。
这样一来王师范的母亲不干了,整天以泪洗面,一连三年不跟王师范见面,大有“不及黄泉,无相见也”的架势。
王师范心如刀绞,无论冰霜雨雪,每天坚持三四次到母亲房门前跪拜请罪,乞求母亲原谅。
第二则故事也很耐人寻味。
青州的城区在益都县,既然是县城,那就会有县令,但这个县令不值钱,因为平卢节度使的办公场所也在益都县城内(属于青州城的一部分),所以说这个益都县令不好当。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每当益都县令来青州赴任,王师范都会亲自准备欢迎仪式,并且在县令到达后下拜迎接,口称:“百姓王师范恭迎县尊大人!”
堂堂平卢节度使(相当于现在的省一把手)向一个小小县令下拜,手下人都看不下去了,一起来劝阻。
王师范说:“我这是表示对本地长者的尊敬,以使后代们不忘本。”
领导的带头作用是很明显的,这样一来,手下的人也就不好在当地作威作福了。
从这两则小故事我们可以清晰地观察到王师范的另一个侧面:他刚正守法,至纯至孝,爱恤百姓,是个很有温度的人。
一般这样的人也会是特别感性的人,亲情在他心中的分量会很重,所以一来迫于形势,二来为了百姓免遭战火,三来为了救弟,他最后选择投降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朱温接到王师范的请降信,准了。
因为大梁最近几年持续对外用兵,疲弱不堪,如果再打下去,还真说不定最后是谁把谁给拖垮。
为了表示恩宠,朱温表奏朝廷任命王师范为平卢留后,仍让对方主政青州。
但是朱温也不傻,他把平卢辖区内的登州、莱州、淄州、棣州等大城都安排了自己人来管理。王师范这个平卢留后成了光杆司令,能够控制的也就只有一个青州,再也翻不起什么大浪来了。
朱温是个记仇的人,过了几年之后,朱温对王师范还不放心,任命李振为平卢节度判官,取代王师范,改任王师范为河阳节度使。
王师范很害怕,认为朱温这是要对自己下手了,自己到了汴州后估计就活不成了,所以不想赴任。
李振是朱温的谋士,嘴皮子很溜,他对王师范说:“大人您难道没听说过汉朝的张绣吗。张绣与曹公(曹操)为敌,杀了曹公长子曹昂及大将典韦,但曹公最后还是接纳了他,因为曹公志大,不因为私仇而杀人。如今梁王(朱温)也要成就大业,怎么会因为一些以前的恩怨而残害忠臣呢?”
王师范一听,是这个道理,朱温如果现在杀了自己,之后谁还敢投奔他呢。想通了这一点,王师范放低姿态,换了身素服,骑着一头小毛驴就去汴州报到了。
朱温当时确实没有杀王师范,见到对方后还热心接待了一番,然后放他到河阳去上任了。
但是当时不杀不代表今后不杀。
王师范赌错了一点,那就是朱温有曹操的狠辣,却没有曹操的心胸,他一旦离开青州,就成了别人刀俎下的鱼肉,是生是死就不是自己能左右的了。
最后,在后梁政权建立之后,他还是死在了朱温手里,这一节我们留到以后再说。
现在青州的王师范已经投降了,我们再来看一下兖州。
葛从周打兖州打得很憋屈,因为老母亲在刘掞的手里,他投鼠忌器,放不开手脚。
而城里的刘掞又很牛,城池防守得滴水不漏,根本就是无懈可击。
当听说王师范被围的消息后,葛从周骑马来到城下,跟刘掞谈判:“兄弟你还是降了吧,你的主子王师范刚打了败仗,他现在自身难保,肯定不会来救你了。你现在还守着兖州这一座孤城有什么用呢?”
刘掞:“多说无益,等到王公(王师范)投降,我就把这座兖州城还给你们。”
没过多久,王师范投降了,刘掞按照约定,出城投降。
葛从周很敬佩这个人,备下良马和锦衣,送刘掞到汴州去见朱温。
刘掞说:“将军的好意在下心领了,但我现在是败军之将,大梁不杀我已经很感激了,怎么还敢锦衣乘马呢!”
最后和自己的主子王师范一样,换了身素服,骑着一头小毛驴到汴州去了。
如此一来,葛从周更加赏识这个人了,马上写了一封信给朱温,竭力举荐刘掞。
朱温见到刘掞,予以重用,并赐以冠带,饮之以酒。酒后容易出事,所以刘掞就推辞说:“罪臣量小,不能饮酒。”
朱温说道:“你取了本王的兖州,量哪里就小了,分明很大嘛!”
朱温这句话可以当成问罪,也可以当成玩笑来对待,关键看刘掞怎么回应。
刘掞不回应,也不窘迫,更不害怕,还不害羞,处之泰然。
朱温奇之,认为这个人不简单,任命对方为元从都押衙。
这个官很了不得,元从这个词出自“元从禁军”的称谓,都押衙是个官职,元从都押衙指的是禁军里的高官,享有很大的特权。
当时朱温手下将才很多,之前跟随他的一些功勋旧臣都得不到“元从都押衙”这样的高官,而刘掞一个降将却后来居上,肯定有很多人不服气。
但是官高一级压死人,不服气归不服气,在等级森严的梁军里下级见到上级还是要行军礼的。而刘掞在受诸将军礼的时候泰然自若,不卑不亢,很是淡定,朱温听说后更加看重这个人了。
鲁东事了,朱温大获全胜,实力进一步壮大。
在这可喜可贺的日子里,有一个不幸的消息从长安传了过来:朱友伦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