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汴京真的再次被金国给攻破的话,而且还是被签军这样的,在金国战斗序列之中,几乎没有什么作战能力的部队攻陷,那就实在是太过于丢人了。
洛阳翟进带领自己麾下的三万人,想要向东南过来支援,结果遇到了完颜杲的队伍,两边交战一阵之后,虽说翟进的军队一直也在进行着,非常严格的修炼,但是仍然不能够和金国的主力军队进行交战,在输了一阵之后,立刻向后撤退到洛阳固守。
相比之下,翟进这边至少还在人数上差不多,想要防守还没有太多的问题,而八字军这边王彦就尴尬很多了。
八字军是由当时作为河北招抚司都统制的王彦率领的一支部队,因面刺“赤心报国,誓杀金贼“而得名,给河北一带的军民,还有金国称为八字军。
在王彦发起八字军之后,傅选、孟德、刘泽、焦文通等十九寨义军相继加入,人数发展至十余万,其中一万多人由王彦率领南下,受宗泽等人节制,抗击金兵,屡建战功。
在之后的历次战斗之中,八字军都有很大的损伤,也有一些慕名而来的人再次加入,现在的人数也不过是八千人上下。
就在年前的时候,其后傅选、刘泽、焦文通、白健、张和尚等人,带着一万人来到大名府,另一头领孟德已经在去年于冀州战死。
这一万人已经和之前的八千人八字军,还有八千人的大名府军队,在一起整编过一次,最后王彦只留下了两万正式军队,另外六千人则留在各个城中,作为防守的二线部队。
只是现在他们只有两万人,却要面对折可求的五万大军,而且对方还是西北军之中,和西夏一直交战的最精锐的折家军,折可求可没有真的在原地进行固守,他带着自己的军队突入了大名府之中。
王彦这边只能够就地依托层次防守,才保证自己这边的城池不被工作,而问题就在于折可求那边,五万人分做三路前进。
王彦一开始自己带着一万人,前去魏县抵抗折可求的三万主力,并且成功的将对方挡在了城池外面,不得寸进,但是形势也不是很乐观。
大刀闻达带着自己的师弟云天彪一起,并四千麾下,在成安抵挡北边洺州而来的八千大军。
傅选、白健、张和尚带着六千人马在南乐县城,面对的是南边滑州而来的一万五千大军。
这三路人马无论哪一路,都让大名府这边倍感压力,作为大名府留守官员之中,官职最大的郭永,立刻将留守的六千人马分出一半,才做两半前去支援成安和南乐。
大名府这边现在自保都成问题,想要抵抗折可求的折家军更是很困难的,更不要说去救援汴京了。
这个时候太原的经略使唐经,本来准备带着一万人去救援汴京的时候,结果这个时候娄室又带着三万人南下,太原也自顾不暇了。
此时河南北部已基本为金国所有,仅汴京及近畿仍为宋有,聂渊一开始还派人进行攻城,但是却被留守的宋军给击败了,毕竟这些签军的战斗力实在是有些惨不忍睹。
之后聂渊之后下令围城,城内粮少,久守必然缺粮,聂渊让自己的麾下以食物与守城宋兵贸易,时间久了之后,两边就变得熟悉了,甚至连城内的大宋守军都有些松懈。
之后聂渊趁着大宋守军不备,带着五百自己麾下最为精锐的人马,乘着夜色从城北登上已经千疮百孔的汴京,之后聂渊命人在城内纵火,并且打开城门。
留守大臣上官悟及副留守赵伦,两人知道金国人打进城内之后,没有想着应该如何进行后续防守,为自己的国家做点事情,而是在第一时间却带着自己的近卫人马出逃了。
上官悟至唐州(今河南唐河),被当地豪强董平所杀,并将其头颅献于聂渊,于是聂渊彻底的攻下了汴京。
历史记载,唐州有土豪董平,曾“称勤王兵”,而史书中又称其为“贼”,说是忠义军首领,实际上就是一个比较大的折扣而已,小说《水浒传》中的董平或有糅合其形象,可以说历史上的这个人,应该就是双枪将董平的原型。
我们都知道董平是《水浒传》中的人物,绰号双枪将,河东上党郡人氏。他原是东平府兵马都监,后被宋江用计生擒,遂归顺梁山。梁山大聚义时,排第十五位,上应天立星,担任马军五虎将。因常打头阵,又称董一撞,有“英勇双枪将,风流万户侯”之称。
宋元时期的《大宋宣和遗事》中,董平已是宋江部下三十六员头领之一,同时期龚开的《宋江三十六人赞》中,董平亦在其中,赞言为“昔樊将军,鸿门直撞,斗酒肉肩,其言甚壮”。这两部文学作品都被认为是《水浒传》的雏形或蓝本。
实际上此人不但仗着自己有一身武艺,平时在唐州好勇斗狠,而且一向欺男霸女,这与水浒传之中的形象也是非常相近的,这一次他以杀了上官悟作为晋升之资,已经投靠到了金国人的麾下,其人品确实是有一些问题。
宋江的叛乱说白了也仍然还是一个旧社会的时候的,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揭竿起义的农民战争,甚至从某种程度上说,连农民战争都算不上,因为像宋江本身就是一个匪类。
而加入了像这样起义的董平,又会好到哪里去呢,虽说在水浒传之中,我们看到了有许多的艺术加工,但是或多或少还是体现出了,在原本历史中,有着自己历史原型的各个人物,所表现出来的,在原来历史上所作的事情和个人的品行。
董平虽有英雄双枪将之称,也有一撞直这样的美誉,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本身在历史记录中并不是什么正面人物形象,而且是一个投降了金国的地方豪强,怎么说都绝对是一个非常大的反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