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娘,橡子面不是这样做的。”
天色刚刚发亮,王匡就起床了。昨天夜晚他沉思了一夜,今天一大早就顶着一双熊猫眼来厨房帮助便宜老娘王李氏做早饭。
王匡已经下定了决心,要采取措施改善自己的日常生活质量,其中选择的措施关键,就在这曾经令他苦涩不堪的橡子馍馍上面。
王李氏比王匡起得更早,她已经磨好一盆细细橡子面,正准备倒水调和,做成馍馍上笼屉蒸一蒸呢。
见得小儿子早早起床来帮忙做饭,王李氏心中自然十分高兴,便静下心来听听小儿子要想说些什么。
——————————————
“阿娘,橡子面粉要用清水反复浸泡,漂洗多次,然后才没有苦涩的味道。”
小王匡一本正经地站在土灶边指手画脚。王匡想了半夜,终于记起一个幼年伙伴曾经给他介绍过橡子果实食用处理的办法。
不过,幼年伙伴介绍的橡子果实食用处理目的,不是给人充饥食用,而是用来喂猪催肥。两者的目的虽然大不一样,但想来橡子果实处理方法应该大同小异。
王匡回忆起那位幼年伙伴的话语:“橡子苦哩,要是不处理一下就拿来喂猪,连猪也不愿意吃哦,搞不好,还会把生猪给活活苦死喽。”
“所以我们农村都是把剥了壳的橡子浸泡在流动水池里面15-20天,等到里面的苦味被清水彻底冲刷干净以后再晒干磨粉,作为精饲料喂给猪吃催肥长膘哩。”
回想着幼年伙伴夸耀农村家中喂猪的技巧,王匡不禁有些激动。
想来,那些大颗粒橡子果实放在流水池中都可以洗掉苦味儿,那么用清水反复漂洗细细的橡子面粉,应该同样可以起到消除苦味的效果才对啊,橡子面粉那么细小,或许处理时间还会更快些吧?
王匡曾经吃过后世橡子窝窝头、橡子凉皮、橡子豆腐等等橡子面制品。除去了苦味的橡子面食品味道香中带甜,还是很不错的。
这种绿色纯天然保健食品货源稀少,价格还不菲呢。据说这类食品能够排毒,能够增强免疫能力,还能够控制高血糖,在脚盆国和棒子国很受普罗大众的欢迎,也不知道是真的还是假的?
“哦,是么?橡子面粉用清水反复漂洗,就可以除掉苦味么?”
王李氏从来没有听说过这种处理橡子面食材的方法,不由得狐疑地看着小儿子。不过,能够除掉面粉的苦味,不禁让她有些心动,小王匡则连忙点头,表示确定无疑。
“是啊,我在县里头书摊一本杂书上看到了除去苦味的方法。”
王李氏捋了捋花白头发,突然间念出一句诗来:“秋深橡子熟,散落榛芜冈,几曝复几蒸,用作三冬粮。”
“自古以来,橡子反复曝晒反复蒸煮数次,就可以用作粮食救荒救灾,阿娘可没有听说过什么杂书写了除去橡子面苦味儿的方法……”说完,她怔怔地望着儿子,不知道心中在想些什么。
王匡吓了一大跳,啊哟!没有想到,这个便宜老娘居然在他面前出口成章,掉了两句酸文!王匡的一对儿眼珠子差点没有当场就掉出来。
平庸之人当然是不知道,便宜老娘口中的诗词原本是出自唐代诗人皮日休《橡媪叹》之中,诗中原文是这样的。
“秋深橡子熟,散落榛芜冈,伛伛黄发媪,拾之践晨霜。移时始盈掬,尽日方满筐,几曝复几蒸,用作三冬粮。”
这首诗描写了一位老农妇,因粮米被官府搜刮盘剥殆尽,只好靠捡拾橡子聊充饥肠的悲惨场景,那种场景绵延千年,从来就没有断绝过。
其实,从远古时代起中华儿女就已经把橡子果实当做一种临时充饥救急的粮食储备,采摘食用了。虽然这种充饥的粮食并不适宜人类长期大量食用,但是它却实实在在挽救过许多国人的性命。后世的抗战时期和******,橡子面都曾经出现在国人的餐桌之上。
王匡吓了一大跳,却是因为便宜老娘居然是个文化人,这大大出乎了他的意料之外。记忆里面这位便宜老娘勤快能干又慈祥善良,却不知道原来她还深藏不漏,是个知书达理的堂下客。王匡顿时就收敛了自己的嚣张态度,搬出了一副粉嫩嫩乖乖小正太的好模样,开始撒娇了。
“阿娘,您就让我试一试嘛,要是橡子面能够用清水洗掉苦味道,我也可以尝一尝它的味道了,说不定橡子面还可以做出很多美食呢。”
王匡虽然说被这位王李氏掉酸文给狠狠震惊了一把,可是却绝不愿意放弃改善生活条件的良机。他原来是打算打着清洗橡子面苦涩味道的旗号,把一家人引到歧路上。
王匡想好了,一旦确定了除掉苦味的方法,他就要怂恿王李氏一家人做出橡子窝头、橡子凉粉、橡子豆腐等等美味食,进而诱使王李氏一家人走上橡子经济道路。
除掉苦味的橡子可以做出许多美食贩卖,橡子还可以大规模的用来养猪催肥,橡子还可以用来酿造美酒,橡子其实一身都是宝啊。
最美妙的是临淮县有着大片山林,洈水镇李家坳背后就是成片的森林。王匡已经探听到了消息,森林中有着为数不少的橡树群,每年产出的橡子果实白白掉落在白山黑水中,却极少人愿意采摘捡拾。
这,可是一项无主之财,不捡白不捡哦!王匡正是存了这样的心思,进而才一步步引诱这个便宜老娘走上富裕之路,试图改善自己的生活条件的。
穿越来到明朝正德十年初春时分,平庸之人没有巨大的野心,只想着能够在这个时代里安安稳稳的度过一生,不要委屈了自己而已。
王匡现在装扮着粉嫩嫩乖乖小正太,恳求便宜老娘让自己试一试,做出没有苦味儿的橡子面窝窝头,终于打动了王李氏。
“好吧,匡儿既然要试一试,那就看看你是不是真的能洗掉橡子面苦味儿吧。”
王李氏挺开明的,立刻就筛选了半盆橡子面给小儿子实验,这东西遍地都是便宜得要死,即使浪费了也没有什么好心疼的。
接过王李氏筛选的橡子面,王匡眼珠子一转,腆着脸就挨近了王李氏身边。他还是想搞清楚为什么中等人家却初春时分就似乎没有了多余粮食,以至于要用橡子面代替充饥。王匡直接向王李氏提出了这个问题。
“阿娘,家里没有米面了么,怎么现在就要开始吃起橡子面了呢?”
王李氏一愣神,她来来回回把个小王匡好生生打量了一番,这才笑了。
“呵呵,我家匡儿也知道关心家中生计啦!也好,阿娘细细给你讲讲我们王家的经济。”
母子两个人于是一个烧火,一个做饭,聊起了王家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很快,王匡就对这个家庭的真实状况有了大致了解,心中不由得十分感叹。
原来,这王匡所在的家庭也算得上是临淮县中等人家了。
王家一家子连带家主王僮在内,一共有六口人,拥有青砖瓦房带茅草屋一共八间房屋。另外,家中还有上等水浇田2亩,下等旱田七亩,连带着山间开荒两亩菜地,一共有田11亩。加上老牛母鸡什么的,不折不扣一副殷实人家的模样。
不过这些年月王匡家中的粮食收成并不太好。他家的上等水浇田年产稻谷顶天不过三担,下等旱田能够每亩收获两担粮食就谢天谢地了。丰年时节王匡一家子能够收获24、5担(3000斤左右)粮食,原本也是足够家中裹嚼的。可是往往老天不如人心愿,节外总是蔓枝连。这些年来,他家能够真正掌控的粮食是少之又少。
王家的土地位于凤阳府地界内,凤阳府虽说是太祖爷朱元璋的故乡,下面辖有5州13县,可是此府却历来都以出产乞丐而闻名于世。为什么呢?原来此府经常出现各种天灾、饥荒。近些年凤阳府就频繁遭遇旱情,尤其是临淮县更是如此,粮食产量锐减。王匡家的粮食产量因为连年灾情,十停中总是要折掉三停左右的。
凤阳府多灾多难不去说它,大明王朝田税赋税也不轻松啊!除去每亩水旱田地固定不变三斗三升皇粮要上缴国库以外,府县镇各级的苛捐杂税也是层出不穷。王家收获的粮食应付完各种税收,又会再次掉落三成左右。
王家11亩田地一年的产出折去六成,能够拿在手中的粮食也不过就是8、9担(约1000斤)而已,折合下来每个月人均口粮还不到17斤呢。这点粮食,也就是勉勉强强能够填饱肚子,不饿死人罢了。
按理说,每个月人均口粮不到17斤的样子,还是能够勉勉强强维持一家人的生计的,若是再加上王李氏的手工,大儿子王昆不时打些猎物补贴家用,六口之家也还可以支撑下去,混个温饱。
不过呢,王匡的父亲王僮和王李氏显然不是这样想的,他们两口子眼光长远,还要考虑到大小儿子日后成家立业,以及两个女儿出嫁的嫁妆,因此,不愿意被困死在土地之上。
前些年,小儿子王匡表现出聪慧的样子,远胜于其长兄数倍。王家夫妻两人商量了半个月,一咬牙就动了送小儿子启蒙读书的念头。两个人东拉西借凑了一份束侑,把小儿子送进了李家祠堂启蒙学习,这一学就是整整6年时光,这才是导致王家没有余粮的真正原因所在。
供养一个儿子启蒙读书并不是容易的事情。除了每年的学杂费,要指望先生认真的教授儿子读书习字,还要不时上下打点才行。除此之外,笔墨纸砚也要自备,衣服鞋袜不能够太差,每天中午还要给点伙食费,林林总总加起来可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啊。
——————————————
真正的穷人永远也别想着读书识字,就连王僮夫妻俩组成的这种中等农村家庭,要供养一位秀才出来也十分费力。
王家家主王僮正是由于感受到了压力,才毅然远走他乡贩卖货物补贴家用。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王李氏初春时分却不得不选择苦涩的橡子面充饥度日。
王李氏平静的讲完了家中情况,她所叙述的一切大大超过了王匡的想象力。万万没有想到,家中粮食短缺的罪魁祸首,居然就是他王匡本人!
难怪啊,三妹妹王凤儿总是一副羡慕嫉妒恨的样子,王匡不由得手足无措,感慨万千。想了一想,他终于还是说出了心里话。
“阿娘,既然家中供养读书十分艰难,那干脆断了读书的念头,让我老老实实在家务农好啦。”